【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大提法 定調明年中國經濟走向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為期3日、被視為中國經濟政策「風向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周五(21日)在北京閉幕。
今年會議提出了不少權威性的新論斷,如總結稱「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強調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新方針等。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及為明年作部署。(新華社)

穩中有變、變中有憂

會議在肯定2018年所取得成績的同時,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形容當前中國經濟。中美經貿摩擦是今年中國經濟突遭的重大外部變化,會議並沒有迴避這點,而是坦言「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日前在展望明年經濟時已經對這八個字作出解讀。他表示「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主要包括四方面:

首先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系面臨挑戰;
其次,一些重要指標,比如消費、投資增速出現較大波動;
再次是企業、行業、區域發展分化的情況比較突出,經濟呈現上遊好於下遊,壟斷領域好於競爭領域,國企好於民企,大企業好於中小型企業的情況;
最後是防範和化解風險的任務依然艱鉅。

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重要戰略機遇期」這說法最早出現於中共十六大報告上。十六大報告指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機遇期主要指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為國家(地區、集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並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

而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更進一步明確,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會議指,來年要要堅守陣地、鞏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贏藍天保衛戰等工作。(新華社)

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

2017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本次會議則明確指出,「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接下來,明年要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所謂三大攻堅戰的「重點戰役」,本次會議也做出明確表述: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
脫貧:要一鼓作氣,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那些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
污染防治:要堅守陣地、鞏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贏藍天保衛戰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時要統籌兼顧,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

本次會議明確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並提出了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鞏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增強: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提升: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暢通: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本次會議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八字」方針。(新華社)

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組合拳

會議沿用了此前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工作「五個堅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六穩」、「提振市場信心」等相關論述,並明確提出要全面正確把握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取向,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其中,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成長。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逆周期調節」作為宏觀政策首次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呼應了此前所坦言的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

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這句話。

據財政部估算,2018年全年減稅降費在1.3萬億元以上。經濟下行壓力下,「減稅降費」也成了今年頻繁被提到的關鍵詞。據梳理,今年以來,至今已召開36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有27次會議提及減稅降費內容。

民眾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是否會出現明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相關部署的神經極為緊張。會議當天下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還專門在央行官網澄清,網上關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不減稅、不降費等傳聞與事實相反。

事實上,近期財政部部長劉昆、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孫瑞標等多位財稅官員都曾公開表示,中國正在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本次會議不僅提出「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還提出「推動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

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

除減稅降費外,本次會議在積極財政政策方面另一個重要論述就是「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

在當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背景下,作為規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手段「開前門堵後門」中的「前門」,地方政府融資唯一的合法手段就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了滿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資需求,今年國務院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是135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一年增加了5500億元。根據本次會議,2019年將有望「較大幅度增加」。

據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地方債發行已經突破4.1萬億元。作為財政政策更積極的重要表現,地方政府專項債三季度以來提速發行。專家預計,2019年地方債將繼續加碼發力促有效投資,發行規模或達約4.5萬億元,而專項債券將持續擴容,助力交通基建等重點領域補短板。

本次會議亦同時指出,中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明年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此外會議還強調,要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規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健貨幣政策的要求變了,從「要保持中性」改成了「要鬆緊適度」。(資料圖片)

貨幣政策「中性」二字不再提及

貨幣政策方面,此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中的「中性」二字在本次會議不再提及,而是強調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此前,央行在《2016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提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的表述方式。時任央行副行長的易綱將之解釋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一個中性的態勢,中性的態勢就是說不緊不鬆」。

實際上,央行在2018年11月最新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還曾使用「中性」二字。該報告指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未提及「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而是強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關系在2018年是另一個高關注度詞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1月1日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央行行長易綱則在10月表示,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7項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其中的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本次會議的重點就包括「國企改革」。不僅強調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還詳細指出明年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改組成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組建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當中更特別提出明年要加快推動中國鐵路總公司股份制改造,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出現公司名字是極為罕見的。

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為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要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鋼解讀稱,所謂制度型開放,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著眼於規制層面,促進國內規制與國際通行規制接軌,體現監管一致性。李鋼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向制度型開放轉變,意味着中國已經觸及了開放中的深水區,表明中國擴大開放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