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分析】官媒讚譽應有理有節 慎防「捧殺」蹧蹋好作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備受熱捧,3日票房逾5億元(人民幣.下同),在內地網站豆瓣的評分則高達8.3分,可說是贏盡口碑和收視。
國產電影大獲好評,更獲外媒點名讚賞,引來內地官媒亦加入評論和分析。除了新華社刊出〈我們為甚麼需要科幻〉,《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都轉載一篇題為〈果然,能這樣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的影評,致令這部難得精心拍攝的電影被「厲害了,我的國」化了,誇張得可稱之為「捧殺」。

流浪地球劇照及海報。(視覺中國)

《流浪地球》由郭帆執導,劇本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劉慈欣被視為中國科幻小說復興的領軍人物,他於2015年成為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家。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相比荷理活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特技效果獲得正評,而有影評人更指,這部電影顯示中國電影業已經成熟,標誌著中國電影新時代的到來。

+3

部份官媒一起「歪嘴和尚唱錯經」

除了特技備受矚目,《流浪地球》的故事主旨亦發人深省,最後是眾人一起努力度過難關,寓意地球應該由全人類拯救。該篇獲官媒加持的影評確實有提到這重寓意,但卻節外生枝,一邊指出電影沒有強調「中國人拯救世界」,另一邊卻將結局含意「上升」至唯獨中國人才有這種「中國科幻的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顯然是為電影作品貼上巨大的政治含義。

影評以自謙之名行自吹自擂之實,對《流浪地球》強行加上一重不必要的政治色彩,浪費了公允評價出色作品的機會。《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不僅未有加以指正,兼且還盲從劍走偏鋒的論調,跟著一起「歪嘴和尚唱錯經」,以至對內就促進文藝評論毫無裨益,對外則有畫蛇添足之虞,窒礙中國電影人推廣優秀文化產品。

新華社評論點明東西方互通之處

相比之下,同是官媒的新華社所撰署名評論就翔實有度得多。該文追溯科幻題材的歷史淵源和嬗變,進而點明「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科幻名作都有不少共通之處:「科幻的『硬核』,並非預言烏托邦或者反烏托邦,而是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審視自身環境和處境,警示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另類』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要宣傳好作品毋須上綱上線,大張旗鼓地高喊「厲害了,我的國」,有理有節的評論更令中外各界心服口服,而這一點值得官媒以至內地官方宣傳系統深思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