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RCEP的警鐘 敲得響台灣的經濟覺醒嗎?

撰文:陳舜協
出版:更新:

由東盟10國發起,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等15國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談判7年有成,11月4日宣布將於2020年正式簽署協議。在這場亞太區域最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行動中,台灣是唯一一個從頭到尾被屏蔽在外,既插不上嘴,又加入不進去的經濟體。

然而,台灣輿論對於這個簽署後涵蓋人口將近全球1/3,參與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全球總產值也近1/3的區域經濟組織着墨甚少,只將目光投注在印度退出的事件上,台灣社會冷眼、負面解讀此一大型區域經濟整合之情,溢於言表,十足一副「幹我鳥事」的旁觀姿態。

由東盟10國發起,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將在2020年正式簽署。(Reuters)

在台灣官方回應方面,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第一時間以「台灣與RCEP簽署國的貿易額已有7成零關税」為說法,對內安撫「影響在可控制範圍之內」;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則「另開窗口」,強調台灣要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總的來說,「不顧此(RCEP)、再言彼(CPTPP)」、迴避區域經濟整合課題,成為了台灣政府回應RCEP大勢浪起的另類「當務之急」。

經濟問題 台灣從來政治響應

囿於國際現實與兩岸政治特殊性質,在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對抗的情況下,台灣無法加入某一國際組織或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媒體來說並不是新聞,台灣社會對此反應冷淡,與其說是一種冷漠,倒不如說是面對現實按捺住內心焦慮的無奈。不過,沈榮津、吳釗燮等「專業官員」對RCEP即將成形的相關發言,不僅毫無專業可言,甚至是刻意淡化其影響,「阿Q」無極限,「愚民」也無極限。

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以「台灣與RCEP簽署國的貿易額已有7成零關税」說法,淡化RCEP成形對台灣衝擊。(中央社)

台灣經濟部所謂「與RCEP國家7成零關税」的真相,主要受惠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所有會員國都簽署的「WTO信息科技協議」(ITA)及兩岸之間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被列入「早收清單」的台灣產業目前皆享有零關税待遇,主要受惠者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

信息、通訊、計算機等高科技產業的零組件,及相關半成品的進出口的確是台灣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支撐,甚至因為強勢發展的代工產業,使得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成為獨特的存在。

然而,根據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總就業人口數推估約為1,167萬9,000人,製造業部門就業人口約332萬6,000人,製造業中的「信息電子製造業」及「電力機械製造業」就業人口加總合計約150萬8,000人,換言之,儘管科技產品的高附加價值,使得高科技產業在台灣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佔比居高不下,但這些高科技產業所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卻遠低於其創造的高額進出口貿易值。還有其它經濟產業與就業人口怎麼辦?他們的生意和收入誰來照顧?

台灣製造業中的「信息電子製造業」及「電力機械製造業」就業人口加總合計約150萬8000人。(網絡圖片)

台灣官方如今在面對一個新興區域經濟整合勢起,自己卻不在其中的詰問時,以虛幻的「7成零關税」意圖粉飾太平,將進出口貿易額雖僅3成的傳統制造業、農林漁牧,及依傍製造業而生的服務業廣大就業人口受影響的程度,予以輕描、淡化,相比印度為了避免其國內最弱勢勞工受太大沖擊而忍痛「暫不加入」RCEP,台灣政府的「為政治服務」、「愚民」,高下立判。

自外區域整合 台灣成温水之蛙

至於台灣外長吳釗燮所謂爭取加入CPTPP,在邏輯與概念上也是同一套「去經濟中心、為政治服務」的思路。2019年7月,台灣立法院在民進黨主導下修改貨物税則,片面降低對日本清酒、蜜柑等15項農特產品進口關税,當初民進黨所持理由,明言是為了爭取加入CPTPP事先開放以增加相關產業調適力。

然而,4個月過去,從未聽聞日本主導的CPTPP有曾邀請台灣參與談判的「樓梯響」,不絕於耳的只有台灣外交部及一幫民進黨政府官員倡言 「台日友好」的自我麻痺。能看透區域情勢的台灣人都知道,囿於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在北京不點頭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日本,敢替台灣出頭,冒着開罪中國、丟掉市場的危險,邀請台灣加入CPTPP談判進程。在兩岸關係緊張對峙的情況下,加入CPTPP,對台灣來說就是一個「白日夢」。

但政客們不會將這樣的現實告訴人民,因為那就意味着「騙術」失靈。從來偏聽美日意識形態的政治立場,也回饋到了民進黨如何無視世界權力正走向新的結構變化的心態,徑將中美貿易戰造成各國高科技業的轉單效應,法力充滿地解釋成為「台灣受惠」的宣傳,蔡英文日前「經濟成長率重回四小龍之首」高調發文,曝其「自娛」、「自愚」的 「阿Q勝利法」,亦堪稱經典。

台灣政客可以如此,但經濟社會不當如此。台灣是個外向型經濟體,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外部市場,尤其和RCEP內主要國家的經貿往來更是佔到了絕對多數。

根據台灣財政部公布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度台灣經貿夥伴的首位就是中國大陸(含香港),進出口金額佔全年總額約31.2%;東盟10國佔比15%居次,日本、韓國則分居4、5名,佔比約10.8%及5.7%,澳洲及新西蘭合計佔比2.5%,也就是說,2018年度台灣進出貿易總額約6,188億美元,其中的65%、約4,022億美元是與RCEP國家相互貿易得來的。

和自身關係這麼密切的區域,在經濟整合過程中,台灣卻被屏蔽在外,會對台灣經濟未來造成什麼影響,升斗小民可以不關心,政客們心裏就沒數嗎?

對外貿易對台灣至關重要。(網絡圖片)

在加入不了多邊談判的情況下,台灣希望和相關經濟體通過一對一談判,達成FTA。但對台灣來說,以自身的體量,在談判中一定會被對手吃盡豆腐。更何況在兩岸關係緊繃的情況下,中國大陸還會施加影響,2018年澳洲和台灣的FTA談判,不就因為北京施加影響而夭折了嗎?

台灣社會與企業不是沒有發展活力,過去經濟發展的經驗明證台灣雖小,實有諸多的有可為,但當政治人物陷入集體阿Q之際,不僅台灣經濟的內生活力消失,在區域經濟整合中也正被隔離屏蔽。台灣朝野政黨喊着「壯大台灣」卻無果,很大的原因在於政治人物並沒有為了真正弱勢的人民服務,而是熟練地為選舉勝負及政黨私利操課。

具體看RCEP的整合確與台灣無關,但無疑與台灣方方面面的發展未來休慼與共,台灣上至政府、朝野,下至媒體、網絡,基於被孤立已成慣性,刻意集體看不見區域經濟的影響,失聰於RCEP為台灣敲響的警鐘,對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茫然不顧,腦袋裏一門心思只有政治,只有選舉。台灣何辜成了被放在温水裏煮的青蛙,朝野政黨又如何能對得起人民選票的付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