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基辛格】無持球進攻:日韓應對變動世界的不吃虧戰術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關於世界秩序正在變動的說法,隨着中國崛起甚囂塵上。但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持續以「靜態」的思想與眼界看待「動態」的世界,甚至避而不見。然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迎來全球大流行,似乎更加衝擊「靜態世界觀」。
4月3日,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於《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基辛格的結論,多少帶着美國精英對現有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期許」。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究竟世界秩序的變化有哪些現象依循?其中,被點名「秩序破壞者」的中國是如何看待自己?與之相關的行動者又採取何種方式來應對世界秩序的變動?以上的問題,多維新聞將以「圍觀基辛格」為主題,通過系列稿件加以探討。本文為第二篇。

2020年初,中美貿易爭端暫時劃下句點,輿論對於「世界秩序」是否變動尚無答案。不過當病毒席捲全球之後,再看到中國、美國以及歐洲的表現,開始有人猜測:「後新冠」的世界會是何者樣貌?面對眼前「不知跳到何方的大象」,鄰近的「螻蟻」又該如何自處?

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右)有感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後的世界,於美媒發表一篇觀察文章,大意指:「新型冠狀病毒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AP)

2018年,美國向中國開啟了貿易戰,在外界以為2020年初將暫告一段落之際,中國境內卻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因此不少輿論都認為中國發生這接連的考驗,會招架不住。悲觀者更認為中國可能會發生政局動盪、經濟崩潰,而周邊的國家會因此而認識到中國不可依靠,最終疏遠了中國。然而實情為何,不妨從鄰近的日本、韓國政府近期的反應來觀察。

日、中「新的起點」

2019年,雖然是中美之間分歧的年度,卻也是中日兩國出現重大變化的一年。眾所周知,中日兩國無論在歷史、領土、經濟等問題上,皆有深刻的衝突與矛盾;加上美日戰略同盟的緣故,讓中日關係時常走在危機的鋼索上。

不過,日本作為歐美「自由主義」陣營的急先鋒,縱使有冒險之虞,但也掌握了前哨最新動向。「二度回鍋」的安倍晉三似有感「崛起的」中國,以及雙方經貿依存度屢屢創新高的情況,從2013年以後便沒再踩踏「中日兩國的敏感神經」──靖國神社參拜。

緊接着,2014年11月10日,安倍晉三運用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的機會與習近平見面,中共官媒還為此發布一篇短訊稱,「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儘管短短字句,卻是任重道遠,主因按中共政治語境而言,「應約」一詞既反映日本方面對改善關係的主動,也暗示了那次會見將成為兩國關係轉折點背後的關鍵。

這段時間安倍晉三對中方的鋪陳,也迎來2019年中日關係的高潮。2019年6月,習近平先到日本大阪出席G20峰會,順勢會晤了安倍晉三。2019年10月,王岐山出席了日本德仁天皇即位慶典,也與安倍晉三見面。2019年11月,東盟(ASEAN)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在泰國召開期間,李克強再與安倍晉三會面。2019年11月,中共外交部長王毅也到了日本,並與安倍晉三會談有關習近平2020年造訪日本的事宜。

「二度回鍋」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積極改善中日關係,外界有聲音認為是在為日本修憲鋪墊。(中央社)

正由於中日兩國高層之間頻繁的會晤,加上民間交流頻繁,期間大量增設了兩國之間的城市航班,中國也預計在2020年解除爭議已久的日本牛管制(編按:2001年日本境內發生「狂牛病」,中國便頒布禁令)。雖然這些看似國與國的「零碎」外交紀事,但對中日雙方而言,可是建交之後「關係正常化」的重要表現。當然更重要的,也是為自民黨與安倍晉三企圖「國家正常化」(修憲)的鋪墊。

與此同時,美國對日的態度就稍嫌敷衍。像是2019年5月9日,朝鮮曾在平安北道龜城地區向東發射了導彈。特朗普(Donald Trump)卻只淡淡地回應:「因為是短程,因此我完全沒有考慮這背叛了信任關係。」特朗普此舉不僅體現了美國對可能威脅日韓的朝鮮的軍事行動不予關心,其實也間接敦促日本政府拉近與中國的「距離」。

韓中撐過「遠距離」 迎來「近距離」

相比於中日兩國在領土歸屬、歷史認知等方面的糾紛,中國與韓國之間「距離」雖然短,但也曾經歷類似「遠距離」的問題。2013年,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訪華,兩國關係被指進入「蜜月期」。兩年後,朴槿惠在北京出席反法西斯70週年閱兵活動,兩國關係達到建交以後「最親密的程度」。但在2016年,由於美國與朝鮮關係急劇惡化,朝鮮進行多次核試驗和導彈試驗,韓國卻重回歐美「自由主義」陣營的懷抱,亦部署美國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繼而導致中韓關係的惡化。中共還因此祭出「限韓令」,使韓國在華的相關產業受到重創。

一般來說,韓國政府加裝薩德反導彈系統其來有自,畢竟美韓同盟關係自1953年開始,已經持續半個多世紀。然而,就在朴槿惠「下」、文在寅「上」的之間,世界秩序不僅變動加劇,中韓關係也迅速縮短「距離」。

事實上,中韓關係除了眼前經濟利益支撐,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朝鮮問題。過去數十年局勢呈現出一種規律性起伏:如果美朝關係比較緊張,日韓兩國都會尋求美國的安全保障,2016年至2017年的薩德事件即是這種局勢下的一種反映。如果美朝關係趨於緩和,美日韓三國相互間矛盾便很容易浮出水面,例如2019年日韓貿易戰。

朴槿惠(中)曾在韓國境內安裝美國薩德系統,招致中國強烈反彈,因而祭出「限韓令」。(AP)

同樣的,日韓同中國的關係也會隨之有所起伏,特別是當美韓關係緩和之後,兩國同中國的關係往往就會峰迴路轉、迅速升溫。然而,自2019年底開始,美朝關係似乎又走向緊張局面,但中韓關係並無因此戛然而止。

比方2019年12月23日,習近平與文在寅會面的時候曾表示,「兩國在推動雙邊關係實現更好發展、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繁榮、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等方面擁有廣泛共識」。文在寅則回應習近平所說的「命運共同體」,稱「兩國是命運共同體」,「雙方關係發展具有『天時、地利』」,現在又加上了「人和」。

且值得一提的是,文在寅還在美國頻頻指責的香港、新疆問題上表達對中方立場的支持。他表示,「無論香港事務還是涉及新疆的問題,都是中國的內政。」也就是說,過去數十年的趨勢:美朝關係佳、中韓不佳;美朝關係不佳、中韓佳的規律,似乎在固有世界秩序鬆動下,韓國不再始終如「美」。畢竟,能夠解決朝鮮問題,不再是美國專利。

疫情下中日韓的「風月同天」

以上概括了此前一段時間,日韓與中國關係的變化。然而,當外界以為中國境內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後,鄰邦的日韓會流露真面目。不過現實發展卻有別於此,令人訝異的是,日韓政府非但未對中國施行「封關」,甚至對中國投以援助。這般「患難見真情」,多少也顛覆了包括台灣和西方在內對於「世界秩序」的固有想象。

舉例來說,當中國還在為疫情焦頭爛而之際,日本除了官方轉贈醫療物資,民間亦儘量幫忙。在疫情最嚴重之時,除了日本滿街「武漢加油」標語,亦時常有日本民眾將口罩等醫療物資讓予中國旅客的報道。

日方贈援華物資外箱上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留言,在網絡熱傳。(微博)

至於在疫情暴風圈範圍內的韓國也是如此。韓國政府從疫情爆發伊始,就未對中國強行封關,文在寅還與習近平通電話共商防疫合作,不忘交心地表示,願為中國抗疫略盡棉薄之力,「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以此提供了不少關懷和物資援助。

雖然以目前來看,有不少日、韓輿論在疫情轉趨嚴重後責問政府為何不提早對中國封關,亦有人恥笑兩國因為「投共」而終使疫病傳入。不過,美國、意大利等後來疫情開始爆發,反映了世衛的講法,即過度旅遊限制也無法確保傳播不會出現。日本、韓國即使一早封關,也未必能獨善其身,或許只是延後爆發。

不過,日韓民間有情緒波動可以理解,但假如回顧三國外交史,當下疫情期間彼此所展示的友好,卻是戰後以來前所未有的圖景。中、日、韓三國不單沒有因疫情而彼此指摘,盡顯「吃相難看」的一面,反而是互相幫助展示出一道令人驚訝的新風景。

世界秩序更動 日韓以「空間」換取「機會」

事實上,無論是在冷戰時期,或是蘇聯解體之後,歷史脈絡和地緣政治都促使日韓成為歐美「自由主義」陣營的一份子,不僅可用來換取歐美陣營對自我的保護,也能順勢提升在亞洲區域政治的話語權。

然而,中國在歷經改革開放之後,其政治、經濟的影響力趨大,即便以歐美為首的「自由主義」單極體系仍可壟罩,但隨民主治理的效能日益遭受質疑,這片看似堅硬的玻璃外殼,已在多處呈現「蜘蛛網狀」。

中韓兩國有着許多共同利益,在地緣政治上稱之為「命運共同體」並不為過。(AP)

作為「固有世界體系」成員的日韓,當然想方設法為自身找尋可避險或是有利的他處。就好比在籃球競技場上,一支籃球隊伍開始出現兩個或以上的主攻手,其他球員便很難擁有球權。那麼,應對這類的方式,除了改變「緊黏」原主攻手的策略,自身也得善於「製造空間」,才有機會讓其他主攻手將球權交回自身,成為賽場上的「發動機」。

同理,面對因疫情催化的「變動世界」,日本、韓國不僅與中國維持穩定、開放、友好、合作關係,三方甚至還在4月14日共同出席了東盟首腦與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的視頻會議。對比近期特朗普頻頻叫囂中國病毒、出征WHO,日韓卻表現不過度依賴、跟隨。換言之,日韓舉動除了大幅降低世界秩序正在變化的「選邊站」問題,更能使日韓兩國在對外關係展現更多的能動性。

當然,這對於固守「靜態世界」的支持者來說,無疑是愚蠢、「華」稽之舉。然而就連美國外交家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都說了:「新型冠狀病毒之後,世界將不再是原來的樣子。」既然正反意見都有,那對於未知的世界又何必選擇將自身綁死的應對方式?更何況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是「大象」,而是容易被踩死的「螻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