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來稿】陸委會的終結者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按照民進黨的邏輯,陳菊擔任監察院院長,是為了更好處理好監察院廢除事宜。那麼陸委會近期色厲內荏的表現,大抵也是為了更好做陸委會自己的終結者。
撰文:陳晗銘

端看陸委會自己網頁上的「成立緣起」,是由於1987年11月台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往來日趨密切,行政院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爾後於1991年改名「大陸委員會」,成為台灣當局統籌處理大陸事務的專責機關。遙想當年,羽扇綸巾,陸委會也曾權傾一時,即使在後陳水扁的至暗時期,陸委會也仍憑海基會管道和港台、澳台關係在政治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可惜這一切已然破鏡難圓。

甘當逢中必反急先鋒,大陸委員會主動放棄大陸事務,存在價值趨零。

滯留武漢台人家屬聚集陸委會大樓前,替親人喊出「我要回家」口號。(楊家鑫攝)

兩岸關係在蔡英文第二任期持續冷凍,陸委會自然難以在兩岸關係方面有什麼發揮,轉型成為當局喉舌,抓住一切機會譏諷、詆毀大陸方方面面,已成日常戲碼。弔詭的是,陸委會對自身業務範圍內的三大人群陸生、陸配、台商也採取了打擊、驅離的態度。開放港澳學生申請返台,卻對大陸有效防疫成果視而不見,堅拒陸生。拖延陸配子女「小明」返台,初期質疑「小明」返台動機,後又推給疫情指揮中心,與張小月任陸委會主委時頻頻拜會拉攏陸配群體的行為南轅北轍。對在大陸發展的台商台青,公然祭出反滲透法,每一張罰單都開得高調隆重。進擊的陸委會似乎成了其他部會的傳聲筒、復刻機、遮羞布,唯獨不是做陸委會自己。

藉修例風波爆衝港台關係,台駐港機構孤葉扁舟,能力範圍隨時清零。

反修例示威期間,街頭不時出現催淚彈、子彈與汽油彈橫飛的畫面。(資料圖片)

港區國安立法後,陸委會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意志,多次強調從未介入香港事務,台駐港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從未逾越分際,宣示將保障台在港機構應有權益與自由安全。且不說去年修例風波陸委會一句即使修例通過也不會讓陳同佳來台,變成泛民議員反對修例有迫切性的重要依據,也不論多少抗爭者通過電報群組裡傳播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出逃指引成功赴台,光說最近的人道援助專案和接收暴力抗爭者的辦公室,不是介入香港事務又是什麼?歷數台駐港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遠東貿易中心、台北貿易中心、觀光協會在港辦事處這些年,公開以台灣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經濟部、交通部等官方名義在香港舉辦活動、出席活動,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從未逾越分際、不應受國安法約束的民間機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被拒入港履職長達兩年,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懸缺一年半,陸委會應反思台駐港機構在港的言行舉止,承認自己唆使或縱容,而非全然推到兩岸關係大局。

多部會甩鍋香港人道援助專案,陸委會失去對大陸及港澳事務的統籌角色。

陸委會依據「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設立「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7月1日正式開始營運,由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台港策進會董事長張小月共同揭牌。(資料圖片)

蔡英文在5月27日宣布將成立「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媒體也不斷配合放料,烘托當局的道德高地,包括修改「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18條,提供多種安置安居形式,特別編列高額預算等。豈料正式出台時,救援變援助,對暴力抗爭者的救助淪為招才引資的配角,主委陳明通在發布會上被記者逼問到失控,強調不是rescue是support。更不曾想,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啟用,辦公室主要人員都是陸委會港澳處人員,根本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換湯不換藥而已。人道援助專案牽涉的對抗爭者的審查鑑別、居留許可發放、民間協助形式等語焉不詳,招才引資門檻紋絲不降,比照BNO的公開透明,顯見並非陸委會有意保密,而是移民署、法務部不想背鍋縱放違法嫌犯入境,經濟部不願放任「低端人口」入台,甚至整個台灣政府都不願為了討好香港人而激化台灣健保危機、得罪台灣民眾。所謂民主燈塔或是陸委會的一張大餅,只不過其他部會顯然不認同也不願配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兩岸民眾的福祉才是陸委會的水。拉高對立,陸委會就是置在大陸和港澳地區認真打拼的台胞於不顧。一味跟著「台獨」的對抗思路走,最終只會鑿穿這艘船,由陸委會自己終結自己。

又或者,陸委會的終結之路已從港台關係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