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官網論《八佰》:孤軍的悲壯是當年弱小中國的悲涼

撰文:南希
出版:更新:

中國抗戰題材電影《八佰》上映,引發外界對於史事、意識形態、史觀等方面的爭論。
8月22日,中共中紀委國家監委官網發文評論電影《八佰》說,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孤軍的悲壯是當年弱小的中國的悲涼。不過現在的中國,再也不是當年的中國。

《八佰》電影劇照,照片中的旗幟為「青天白日旗」。(微博@《八佰》官微)

文章介紹稱,電影《八佰》的背景是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攻勢。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但是,當時蔣介石決定留一支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堅守,最終選擇了毗鄰蘇州河的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實則只有一個營共452人,他們來自第88師,由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在日軍已經佔領的蘇州河以北區域留下一個營堅守,已無太大軍事價值。在當時的統治者蔣介石眼中,這支孤軍的意義是:讓外國人知道,還是有部隊堅守在上海市區的。

文章指,蔣介石當時希望,國聯大會11月3日就要在布魯塞爾開幕,這個會議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決定。文章評論說,但是一個弱國的悲劇,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難時強國會「盡義務」出手援助。

當淞滬會戰局勢日漸對己不利後,蔣介石的選擇是:要堅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徵性地打,也要堅持到國聯大會召開,由國聯出面干涉、調停。國聯大會11月3日召開後,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與會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停止提供貸款和軍需物資,並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與會各國出於各自的戰略考慮和利害關係,除發表泛泛的譴責之詞外,誰都不願率先制裁日本。三個星期後,會議在11月24日通過了《九國公約會議報吿書》,拒絕了中國政府關於制裁日本的要求。

《八佰》講述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從開拍到真正定檔一波三折。(微博@八佰)

文章指,在淞滬會戰中,蔣介石有多處錯誤的決策。該堅決進攻的時候突然叫停,該緊急撤退的時候,又突然讓部隊再堅持幾天。他的錯誤判斷,皆基於西方國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文章指,那時的中國確實是一個弱國,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弱」,還有系統性的弱。不過八百壯士作為蔣介石「打給外國人看看」的象徵,最終成為中國人面對強敵不屈抗戰的象徵。謝晉元和八百壯士,並不是「打給外國人看看」,他們以一腔熱血,樹立了堅持抗戰的精神豐碑。

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在出操時被叛徒襲擊,中彈身亡,年僅36歲。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將這支孤軍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

文章評論說:「這支孤軍的悲壯,是當年弱小的中國的悲涼。所幸,現在的中國,再也不是當年的中國了。這恰恰就是歷史予今天的意義。」

據悉,原本定於2019年7月公映的電影《八佰》被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而引發關注,從社交媒體的討論來看,有部分網友認為,《八佰》電影存在重大的政治導向問題。

有聲音稱,四行倉庫之戰不過是當時的國軍領導者蔣介石拿國人血肉在洋人面前演的苦肉計而已。

而引發廣泛爭議的說法來自左派網站紅歌會網,該網6日刊文指,《八佰》是用歷史碎片掩蓋歷史本質真實,對於國民黨的抗戰做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