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市場經濟改革鑄造「中國矽谷」 科企遍地開花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今日(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紀念日。短短40年光陰,深圳從一個珠江三角洲的沼澤之地崛起,蛻變為中國的科技製造重鎮,在此設立總部的科技企業包括騰訊、華為、大疆創新(DJI)、華大基因,以及被譽為「中國特斯拉(Tesla)」的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等。華強北電子區周邊大量家庭代工產業,帶動快速而廉價的製造業。
深圳如今已經成為改革開放中最耀眼的明星、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被譽為「中國矽谷」和「創新之都」。本文將為讀者展示深圳高科技產業輝煌背後的歷程。

2017年10月,騰訊公司正式啟用斥資18億元人民幣建造的深圳濱海新總部大樓。(資料圖片)

據統計,2019年,深圳全市有逾20萬間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7萬間,僅次於北京,高科技產業早已成為深圳的經濟支柱。在每個細分行業,深圳都湧現了一批領軍企業,有些還成為世界級企業。華為、中興、騰訊、長城計算機、創維、康佳等赫赫有名的電子資訊企業,都是深圳的納稅大戶。

此外,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型互聯網公司均在深圳設立總部或研發基地。以深圳為基地的生物科技公司華大基因則先後完成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新能源汽車業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比亞迪,總部也位在深圳。

▼ 圖輯|不同領域的著名科技企業都將深圳作為基地

+2

是哪些因素令深圳成為眾多高科技巨頭簇擁的「創新園地」?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最缺的就是資金,深圳作為年輕的移民城市,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資金、科技湧入,給深圳的發展輸入了大量新鮮血液,再加上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大量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投資。

另一方面,深圳40年來堅持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民企與國企、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以及建構了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令深圳科技企業經歷了80年代起步、90年代成長、21世紀初隨着中國加入世貿(WTO)而快速崛起。

深圳作為年輕的移民城市,每年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資料圖片)

80年代初,深圳並沒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條件,僅是在「三資」(外商投資、海外華僑投資及港、澳投資)及「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基礎上,逐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

市場競爭大浪淘沙

及至1984年,深圳頒布《深圳經濟特區引進先進技術鑑定暫時辦法》,正式由政策推動高科技產業引進。1985年7月,深圳市政府進一步與中國科學院、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合辦第一個國家級「深圳科技工業園」。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高科技產業園區,這裏誕生了中興、華為等首批科技企業。

▼ 圖輯|1980年代的深圳並無高科技產業發展條件(按圖放大)

+8

由80年代以降,深圳市曾嘗試使國有企業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包括引進在電子、通訊、精密機器等領域技術先進的國有企業,先後組建賽格集團、特發集團,不過,這些國有企業卻未能如政府所願,締造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奇蹟。

而隨着深圳改革開放的過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當地出台了不少政策來刺激民營經濟的發展,令民間企業在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之地。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全國首個《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鼓勵高科技人員以技術專利、管理等要素入股,華為總裁任正非正是靠這個文件創辦了今天世界級的華為公司。

1990年代,邊防在深圳對粵省內陸「二線關口」一個耕作口查驗證件。(資料圖片)

政策扶持帶動產業發展

進入90年代,深圳科技企業開始發展壯大,深圳明確設定深圳經濟特區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基地。1991至1997年間,高科技產業的產品以年均65%的速度成長,吸引一批全國各地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前來投資,全市從事高科技產品生產開發的公司高達500間,帶動深圳形成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要經濟利益的區位優勢。

1998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頒訂《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簡稱「22條」),是深圳對高科技產業最有力的扶持政策,試圖解決在資源及先天條件不足的背景下,如何透過優惠政策,加快深圳整體高科技產業的技術發展。這項政策對於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僅在3年之內,就讓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產品產值成長到2482.79億(人民幣.下同),較先前成長45.5%,更開始出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產業,包括通訊、軟件、生物工程、新材料、醫療器械等。

▼ 圖輯|深圳高交會上展示各種創新科技產品(按圖放大)

+6

1999年起,深圳每年舉辦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展示年度科技成果,目前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類展會。每屆高交會都有無數的科研成果與投資基金、科技企業之間進行洽談、溝通、交易,推動了大批高新科技企業的誕生和發展,不僅成長出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等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更因此興起大批富有成長性的中小科技型企業。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正是在首屆高交會上拿着改了6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跑遍各個展館,才募集到220萬美元的首筆風險投資,為騰訊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超越政策優惠 真正仰賴創新

進入21世紀,深圳高科技企業開始高速發展。從2004年起,以資訊科技(IT)產業為主體的深圳高科技產業大幅增長,不僅高科技企業不斷增加,在2005年首次出現產值超過千億的企業。深圳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超越了依靠「優惠政策」的階段,轉而真正進入依靠「創新」發展的階段。

2019年,深圳深入實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七大工程」,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影像、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獲批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新型顯示器件、智能製造裝備、人工智能等3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2018年,深圳市政府組建的深圳通有限公司,聯同騰訊等民營企業共同打造的地鐵乘車碼系統正式運作,方便乘客使用手機App即可掃碼乘車。(中新社)

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的積極轉變,促使深圳開創了以通訊產業、電腦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軟件產業、醫療設備產業、新材料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群。在今天的深圳,決定高科技產業勝負的因素,是創新的環境與體系,而政府為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也推出了相關改革政策,包括建設高科技產業公共技術平台、完善高科技技術產業鏈、科技創業培育體系、拓展高科技產業發展空間等。

在民營高科技企業崛起同時,國有經濟也逐步在深圳找到位置。據今年8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過去40年來,深圳國有經濟年均增速28.7%,資產增長2.46萬倍。與內地其他城市不同,國有企業在深圳不處於產業鏈上游,基本上退出了包括高科技在內的競爭性領域,而是集中於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對城市經濟起保障作用,與民企相互支持,共同支撐深圳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