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專家:中國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但不為第一而搶跑

撰文:南希
出版:更新:

據新華社周四(17日)報道,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近日表示,中國目前已有5個新冠肺炎疫苗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

鄭忠偉表示,中國疫苗研發已經進入衝刺階段,「處於全球第一方陣」。但他強調,中國「不為第一而搶跑」。

報道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得到控制,國內已不具備開展第3期臨床試驗的條件,因此上述第3期臨床試驗主要在海外進行,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鄭忠偉提到,評價一個疫苗需要多項綜合指標,其中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是最重要的,「我們正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加快推進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速度。(AP)

報道指出,中國目前5條技術路線共有15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已經進入第3期臨床試驗的包括中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2個滅活疫苗、北京科興中維公司的1個滅活疫苗、軍事醫學研究院和康希諾公司聯合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飛生物公司聯合研發的重組蛋白疫苗。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再次進入高峰期,疫苗研發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中國新冠疫苗的良好效果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樣備受矚目的還有美國輝瑞(Pfizer)研發的疫苗。那麼,輝瑞的新冠疫苗和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到底有何不同?

美國輝瑞研發的核酸疫苗採用世界前沿技術,但被指儲存和運輸存在困難。(Getty Images)

事實上,目前各國研發的疫苗主要有3種技術路徑,分別是: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中國的國藥集團承擔研發就是滅活疫苗,在11月6日第3屆虹橋國際健康科技創新論壇上,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表示,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國有企業駐外人員和留學生等在內的數十萬人緊急接種了中國國藥集團的新冠滅活疫苗,接種者中,沒有1人不良反應,接種後離境人數達5.6萬人,目前無1人感染。

滅活疫苗的技術路線即是在體外培養新冠病毒,然後將其滅活,喪失毒性,利用病毒的「屍體」刺激人體產生抗體,讓免疫細胞記住病毒的長相。但是滅活疫苗免疫期短,中國國藥集團的新冠疫苗預計只能產生6個月的抗體。另外滅活疫苗需要多次接種,且免疫途徑單一,主要是體液免疫,缺少黏膜免疫,甚至造成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反而使病毒感染更加嚴重。

滅活疫苗的優點是技術相對成熟,易於保存。常見的狂犬、流感、百白破等疫苗都屬於滅活技術路線。滅活疫苗的研發主要以人口大國為主,因為其更加實用,歐美國家沒有押注這條技術路線,他們更傾向於技術前沿,如腺病毒載體和核酸疫苗的研發。

解放軍軍事醫學研究院院士陳薇研發的則是腺病毒載體疫苗,其作用原理是用經過改造後無害的腺病毒作為載體,裝入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來刺激人體產生抗體。S蛋白是新冠病毒侵入人體所需的「小賊船」,無害的腺病毒坐着S蛋白的「小賊船」,佯裝自己是壞人,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深刻印象。陳薇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自主研發的重組埃博拉病毒疫苗使用的就是腺病毒載體技術。

腺病毒載體疫苗理論上可以激活強烈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黏膜免疫。但是因為腺病毒載體在人群中普遍易感,絕大多數人成長過程中都曾感染過不同的腺病毒,所以體內都存有能中和腺病毒載體的抗體,即「預存免疫」。「預存免疫」可能攻擊載體,從而降低疫苗效果。英國的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和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腺病毒疫苗在試驗階段曾導致志願者死亡而一度中斷試驗。

此次輝瑞的疫苗則是之前沒有任何成功先例的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有DNA和mRNA兩種,作用原理是將編碼S蛋白的基因(DNA和mRNA)直接注入人體,利用人體細胞在體內合成S蛋白,從而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也就是說,把作業直接借給人體免疫系統抄。核酸疫苗目前是世界前沿技術,各國生物防禦專家都在積極探索此技術,一旦成功,免疫效果將強勁且持久。但是因為成本昂貴,且需要在極低温環境下保存,很難在全球範圍內普及。

對於疫苗在全球的使用情況,12月15日,美國杜克大學跟蹤的全球新冠肺炎疫苗預購訂單情況表明,中國至少有3款疫苗,拿到了參加第3期實驗的幾乎所有國家近5億劑首批訂單。

美國《紐約時報》的報道則指出,數據顯示,中國疫苗的有效性達到86%,表明中國疫苗可能有助於阻止新冠疫情的首個官方指標。「如果其他地方的試驗也顯示類似結果,那麼中國的疫苗將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生命線。」

而對於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及性價比優勢,《紐約時報》從疫苗的運輸角度分析稱,中國的疫苗有吸引力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疫苗的運輸更容易。疫苗只需要在2攝氏度到8攝氏度的冰箱中保存,其穩定性長達3年。相比之下,輝瑞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的疫苗則需要保存在工業化的冷凍環境中,因為它們的疫苗用的是遺傳物質,解凍後會降解,這讓運輸和儲存都更加困難。報道認為,這都說明中國疫苗安全經濟,具有優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