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月壤亮相國家博物館 研究成果或揭月球起源之謎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探索任務,攜帶月球土壤樣本返抵地球。經約兩個月的科研,月壤自昨日(27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公開展出。
到底月壤研究為何重要?嫦娥五號取得的月壤,與人類此前取得的月壤有何不同?研究月壤樣本又與遙感等方法獲得月壤信息有何分別?讓專家一一拆解。

月壤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公開展出。(新華社)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組織對月球開展過幾十次遙感探測,主要加深對整個月球的全球性認識和理解,而嫦娥五號採樣點也是在前期遙感探測、著陸器無人探測等的基礎上確定。然而,上述研究都沒有取得月壤樣本,因此得到特定地區的詳細信息有限。

鄭永春指出,中國科學家取得真實的月壤樣品,再進行微區、微束、微量分析,根據即將獲得的精細而全面的分析結果,相信會得到更豐富、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同時,成果亦可驗證之前的遙感探測結果,與其他地區採集的月球樣品和月球隕石進行互相對比,對以後的探月任務有很強的指導性。

+3

據了解,研究月壤樣本不僅可以認識月球目前的狀態,增進對月球的了解,進一步揭開月球的起源之謎,了解月球演化歷史中的關鍵階段,對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有新認識,也將修正和提升人類對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和行星的相關知識。同時,有關研究可為後續月球科研站建設和人類登月作準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相關負責人介紹,月壤樣本自去年12月19日移交存儲在國家天文台月球樣品實驗室後,研究人員已完成部分樣本的分類、部分物性測量和礦物化學分析等。目前,科研人員仍繼續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取得的數據將對外開放共享,而月壤未來將按相關規定向全國科學家開放研究。

嫦娥五號|月壤將於國家博物館展出 盛載容器設計蘊含多種意義?

+1

美國與蘇聯曾取得月壤和月岩樣本。對於此中國次取得的月壤有何不同,鄭永春解釋,美國「阿波羅」的採樣點在月球赤道兩側中低緯度地區,蘇聯採樣點在月球正面的東側,而嫦娥五號的著陸點在月球正面的西北部,與前述2個的採樣點距離非常遙遠,地質背景不同,人類的探測器亦從未在此著陸過。

除此之外,嫦娥五號採樣點的火山活動更為年輕,可以研究月球內部能量的衰竭,更加全面地了解月球地質演化歷史,意味嫦娥五號月球樣本很可能取得不一樣的結果,有獨特的科研價值。

鄭永春認為,月壤樣本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科學研究,更是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最好體現。(網上圖片)

此前,美國曾向中國贈送1克月岩,其中一半用於展覽,科學家只能用其中0.5克進行研究。而嫦娥五號帶回近2000克月壤樣本,可用於研究、科普和教育。鄭永春認為,月壤樣本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科學研究,更是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最好體現,「能夠親眼看到這些來自月球的禮物,非常令人振奮,又有誰不會為了中國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而讚歎呢!」。

月球樣品交接處理細節,點撃圖片看詳情:

+13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