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製世界首款光子時鐘晶片 速度飆100倍!可提升6G通訊性能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北京大學常林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成功開發出世界首款光子時鐘晶片,可將晶片上的時間調控速度提升100倍,從而極大提升未來智能計算、6G通訊、空天遙感等一系列現實應用的性能。

常林介紹,傳統晶片若要想產生高速的信息處理能力,通常需基於電子的振蕩器來產生時鐘信號。但目前,該方案的速度並不理想,且會消耗大量功率,產生較高熱量。同時,一個晶片往往只能產生一定頻率範圍內的時鐘,導致不同應用,比如6G、車載毫米波雷達、GPU等,需要完全不同的晶片製造技術,從而極大提升了晶片成本。

常林說,「不同於傳統方案,我們開發的光子晶片技術『以光為媒』,通過光子產生時鐘信號。我們都知道,就速度而言,光比電快很多,因此用光子時鐘來處理信息,速度比電子時鐘快得多。」

光電系統時頻同步策略。(光明日報)

常林說,該晶片之所以能研製成功,關鍵在於對「光頻梳」技術的「改造」。在過去,這一技術只能依靠昂貴的設備來實現,一台售價幾百萬元,且只能依賴進口。

「我們成功實現了『光頻梳』技術的晶片化,通過在晶片上構建了類似於跑道形狀的環,讓光在其中以光速不斷『奔跑』,而每跑一圈的時間,就可以作為片上時鐘的標準。由於這一時間非常短,通常為1秒的幾十億分之一,因此光子時鐘能以超高速進行時間調控。」常林表示。

「通過這種方案,我們可以基於光來進行晶片上的信息傳輸與處理,從而極大提升傳統晶片的性能。」常林團隊在實驗中發現,他們可以只用一個晶片就能覆蓋目前所有微波頻段的時鐘。「這也意味,這一晶片可以支持從5G到6G,甚至更高速度的手機通信,從而避免了過去每升級一次通信方案,就需要更新一次手機硬件的問題。」

常林還透露,「這一技術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提升計算的主頻。目前,無論是GPU還是CPU,主頻一般都在2—3GHz,而目前我們團隊實現的時鐘頻率已超過100GHz。這相當於在更短的時間內,我們可以計算更多次數,從而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更強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