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揚言對台灣晶片徵關稅 普林斯頓學者稱代價高無法迅速落實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自上任以來多次對台灣晶片發出關稅威脅,近期他表示計劃對半導體徵收至少25%的關稅,目的是提升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產能。普林斯頓大學的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范亞倫(Aaron Friedberg)指出,提升美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可能需要多年時間,且高關稅將推高成本,因此他不認為這些關稅會迅速實施。
特朗普曾直言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甚至一度提出徵收100%關稅的想法。儘管有分析認為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可能會「傷敵7分、自損3分」,但特朗普依然堅持其政策。
范亞倫周三(19日)對中央社表示,特朗普已表示希望國內外半導體製造商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和產能,其最近的言論可能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這項進程,以比現況更大程度、速度更快的方式落實。
范亞倫指出,對半導體徵收高關稅將削弱美國其他產業的競爭力 ,他不認為這些關稅會立即或迅速實施。儘管如此,無論是透過關稅威脅,還是更積極的誘因及激勵措施,美國勢必會試圖鼓勵台灣及其他外國公司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
科技網站Techspot指出,美國在建設半導體廠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大約是台灣的兩倍。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為例,當地面臨著技術工人短缺的挑戰,這在台灣則相對不常見。此外,台灣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影響了兩地在建設晶圓廠效率上的根本差距。
德國半導體設備公司Exyte的高層在研討會中表示,在台灣一座由美國公司擁有的大型晶圓廠通常可在約20個月內建成,而美國的晶圓廠則需要約38個月。這顯示出兩地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上的顯著差異。
報道強調,建設大型晶圓廠的成本驚人,總資本支出超過200億美元,其中建設成本約為台灣的兩倍。此外,一座大型晶圓廠需要3000至4000萬工時,並涉及大量材料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