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主導地位遭削弱 復旦學者:人民幣必須抓住機會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4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資產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受到質疑之際,中外企業越來越熱衷於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支付結算。

據《南華早報》21日報道,復旦大學金融學教授楊長江表示,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加劇美元地位削弱,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機會。他指出,近期美國國債市場波動性飆升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同樣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

楊長江表示,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加劇美元地位削弱,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機會。(路透社)

4月20日,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舉行《跨境人民幣觀察》2024年第四季問卷成果展示交流會,同時就美國「對等關稅」衝擊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進行探討。

根據發布報告,2024年第四季,逾六成(約68%)的受訪企業存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過半(53%)的受訪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外匯交易。除美元外,約三成企業報告其使用人民幣結算的份額超過50%,超六成的企業報告其人民幣結算份額超10%。

其中,外資企業成為亮點。數據顯示,外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使用率從68%升至77%。

談及原因時,近七成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是出於對「資產安全性」的考量,近半數企業是為了優化「風險配置」,還有不到四成認為人民幣「收益可觀」。

當被問及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使用的主要風險和困難時,有40%以上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的「交易夥伴不願意使用人民幣」。一些受訪企業還指出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的障礙,包括可兌換性問題、資本管制以及易受外部影響的問題。

中國入世談判時,中央說任何都可以放,但中國不開放資本市場,不實現人民幣可兌換,這是最後一條底線。(視覺中國)

同時,國際貨幣研究所對2024年第四季人民幣國際化的預測與前三季的結果一致,計畫增加人民幣結算的企業比例從第二季的約21.5%上升到第四季的約23%,今年第一季進一步上升至近24%。

國際貨幣研究所總結認為,2024年,計畫增加人民幣結算的企業佔比呈穩步上升的趨勢,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需求日益增長。但同時,美元仍佔主導地位,且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也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份額,與人民幣形成競爭態勢。

《南華早報》援引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稱,今年3月,人民幣保持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地位,佔比為4.13%。同時,美元則佔據最大份額,佔比達49.08%。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人民幣佔全球外匯儲備的2.18%,而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57.8%。

在上述報告發布之際,美國股市持續動盪。受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謂「對等關稅」政策衝擊,過去兩周,美國國債出現恐慌性拋售,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上漲0.5個百分點。中美貿易緊張持續,加劇了人們對中美「脫鉤」及全球經濟日益惡化的擔憂。

「近期美國國債市場波動性飆升,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復旦大學金融學教授楊長江表示,與以往的動盪時期不同,這次全球資本沒有流向美國。

楊長江進一步指出:「我們過去認為,貿易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但現在的重點轉向人民幣能否作為避險資產。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

特朗普4月2日宣布「解放日」關稅之後,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維持在較高水平。(Trading Economics)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同樣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全球貨幣體系可能進一步多元化,這將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涂永紅建議透過使用數字人民幣擴大跨境支付。她還指出,中國政府和企業應在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共同加強與鄰國在產業鏈上的合作。

近來,國際貿易戰風險加劇,特朗普關稅政策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動盪形勢更為嚴峻。短短數周內,美國政策混亂已經重挫數十年來人們對美元這一世界儲備貨幣的信任。

「(外界)對美國資產的信心隨之被動搖。」《路透社》4月11日報道稱,中方出台多輪反制措施後,雖然美國股市最終以收漲收盤,但避險資產黃金在交易期間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美元匯率走低,美國國債市場拋售潮加劇,這都表明市場對美國市場缺乏信心。

楊長江表示,與以往的動盪時期不同,近期美國國債市場波動性飆升,但全球資本沒有流向美國。(視覺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國債以美國政府信用作支撐,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全球最安全、最穩定的市場之一。然而,美債市場的表現相當異常。因為通常在金融市場不穩定時期,投資者會湧入美債避險,從而推高債券價格,拉低收益率,而近日的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自特朗普當選以來,我們所看到的種種情況,實際上正在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整個基礎構成挑戰。」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外匯策略主管阿特里爾分析道,「幾乎在一夜之間,美國似乎失去了避險屬性。」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