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NGO獲境外資助設海洋監測點 22個近軍事目標威脅國家安全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官媒《環球時報》今日(1日)報道,從國家安全機關獲悉,內地一家海洋公益組織近年來接受境外非政府組織資助,在內地設立海洋垃圾監測點,搜集海洋監測數據等敏感數據並向境外提供。
在本年被國家安全機關處置前,該組織在內地基本覆蓋自北向南海岸線,輻射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區域,其中有22個監測點靠近軍事目標,直接威脅內地軍事安全。
國家安全機關責令該組織進行整改,關停22個涉軍監測點,又對該組織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及「警告」的處罰。
報道雖未提及涉事組織的名稱,但間接透露涉事組織為「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

涉事組織開展海洋垃圾收集活動。(《環球時報》)

報道指,涉事組織自2014年以來持續接受20多家境外機構資助。僅2018至2019年一年多時間,就接受了兩百多萬元(人民幣,下同)境外資金,其中僅一筆資金向有關部門備案。

該組織依據一家境外研究機構制定的流程,在沿海地區設立海洋垃圾監測點,搜集垃圾種類、重量、分布密度等信息,形成並發布中國海洋垃圾地圖和研究報告。該組織要求其他合作組織在選定的監測點每兩個月開展一次海灘垃圾監測活動,並提供每次1000元的監測活動經費。

該組織要求合作機構在選擇監測點時提交詳細經緯度、地理信息等數據。圖為涉事組織所用的軟件截圖。(《環球時報》)

根據國家安全機關調查,該組織要求合作機構提交備選監測點的詳細經緯度、地理位置、地貌水文、現場照片等數據。該組織會到監測點實地考察,甚至會指定具體的監測點,部分靠近軍事目標的監測點就是該組織選定的。報道指,例如在上海的某處監測點對面就是某軍港,在周邊已被圍欄攔住的情況下,該組織仍會選擇通過繞行灘塗的方式進入監測點開展活動。

2018年4月,該組織在上海多個地點進行了垃圾及海洋拖網數據調查,搜集了經緯度、環境、地質、海洋流量等信息。2020年12月起,該組織要求搜集上報海洋潮汐和海灘坡度數據。報道指,這些敏感數據曾直接提供給境外相關機構。2019年4月,某國研究人員向該組織發郵件索要相關數據。隨後,該組織通過郵箱將調查表掃描件及現場圖片發送給了對方。

國家安全機關辦案人員對《環球時報》表示,海軍評估認為,該組織設立的22個涉軍監測點已對中國海上軍事安全構成現實威脅。其收集的經緯度、環境、地質、海洋流量等信息,極易被境外情報軍事機構利用,造成潛在威脅。

此外,報道又指,該組織進行監測所選的點位多位於垃圾數量遠高於海岸線平均垃圾數量的地方,是典型的戴著「有色眼鏡」搞調查的行為,其宣稱「其檢測的垃圾數量、重量密度分別是我國官方公布數據的20倍和8倍」,相關數據被境外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抹黑炒作中國環保事業,對中國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報道指,依據《反間諜法》第三十九條和《反間諜法實施細則》第八條之規定,該組織有關行為屬於「間諜行為以外的其他危害國家安全行為」。該組織接受境外非政府組織資助在境內開展活動,已違反了《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第四十六條之規定。

《環球時報》的報道雖未明確點名涉事組織,不過報道內一張涉事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封面照片顯示,涉事組織為「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根據該組織官網,該組織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專注於海洋垃圾議題的公益機構,2007年成立,2013年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廣泛參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