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接連流向中國? 日媒:中國擁有更好實驗設備

撰文:施予
出版:更新:

近年來,多位日本科學界重量級人物選擇加盟中國大學。日媒發現,對於他們來說,除了「想要繼續研究」之外,中國優秀的科研環境也是其作出選擇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日新聞》、TBS新聞等日媒反思稱,伴隨着資金與經費不足等原因,日本國內學術研究環境逐漸惡化。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研發費用在20年間增長了約13倍,但日本的研究經費幾乎不變,僅為中國的1/3。

日本《TBS新聞》11月7日刊登題為《為什麼科學界重量級人物都流向中國?「人才流失」一詞無法概括的現狀》的文章。文章列舉,8月,日本知名光化學家,東京理科大學原校長藤島昭,正式加盟上海理工大學。

藤島昭今年79歲,是研究光觸媒(光催化劑)的領軍人物,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化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他長期致力於半導體電化學研究,包括光與無機材料及有機材料的相互關係、光誘導的親水性的相關現象、光功能性質的納米結構材料等,是具有國際聲譽的知名學者,2006年至2008年,擔任日本化學會會長,2003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與中國持續交流的40年間,藤島昭培育了38名中國留學生,他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交流方面起到了橋樑的作用,更因此榮獲2019年度的中國政府友誼獎。

藤島昭。(cnBeta)

此前,《每日新聞》報道此事時曾提到,上海理工大學預計將圍繞藤島昭新建研究所。新研究所的資金規模預計將為數十億日元左右。此外,2019年,日本腦神經研究專家,御子柴克彥也選擇成為了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的教授。御子柴克彥現年76歲,被視為日本衝刺諾爾貝生理學獎的有力人選。

同年,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土木工程專家上田多門也選擇了前往深圳大學工作。上田多門現年67歲,專攻混凝土研究,是日本土木界的泰斗人物,也是日本土木工程學會下一屆會長。文章稱,近些年,選擇前往中國的日本學者都是日本國內頂尖專家,是日本人賴以自豪的「智慧頭腦」。

報道指,這些人會選擇前往中國,首先是因為想要繼續研究。「我在北海道大學快到65歲的退休年齡了。」上田多門說,他想繼續他的研究。但是,日本大學並不具備退休後繼續開展研究的環境。

其次,科研環境也是作出決定的重要因素。上田多門說,當時他接到了深圳大學和泰國大學的邀請,但他認為,深圳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突出,在土木工程領域,中國大學的設施比日本的先進20年,而且研究也在進步。他指,其目前擁有在日本的大學內買不到的實驗設備,以及在日本買不起的昂貴設備。他身邊的研究團隊的質素也非常高。

文章還將中國和日本的科研現狀作出了比較,上田多門稱,中國大學的優良設施和人才資源足以吸引日本等海外科學家。中國不斷上升的研發費用也為其提供了優越的研究環境。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直屬研究機構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研發費用在20年間增長了約13倍,居主要國家之首。另一方面,日本的研發費用幾乎持平,沒有顯著增長,2019年約為19萬億日元,約為中國的1/3。並且,日本博士生數量還在不斷減少。在中國,學校和導師會為博士提供資金,但在日本,博士生還需要給學校繳納學費。

日本的科技發展被指將會逐漸褪色。(視覺中國)

此前,日本《每日新聞》在9月報道藤島昭出走的文章中也稱,這背後反映了日本科研人員面臨資金與經費不足窘境,表明日本國內學術研究環境逐漸惡化。

此外,日本論文影響力近年來也不斷下滑。日本《日經新聞》8月10日發布文章稱,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2018年首次超越美國,位列世界第一。而日本的衰退則在進一步惡化,相關論文的數量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在論文被引數排名前1%的頂尖論文中,中國2018年也佔據了25%,緊逼美國(27.2%),日本則排在世界第9位。與20年前的第4位相比,排名大幅下降。

此前,上田多門在競選日本土木工程學會會長時,就曾面對過「人才流失」的質疑。當時,上田多門回應稱:「日本土木工程學會的基本立場是,我們需要與中國、印度這樣亞洲領先的大國保持親密。」

「比起為中國做研究的說法,不如說是和中國合作,掌握日本沒有的技術,實現日本無法做到的工作。」上田多門在接受TBS新聞採訪時回應說:「回過頭來看,我也可以繼續反饋日本。」

日本政府也感到了危機。為了緩解經費不足的窘境,日本政府近期開始發力。日本首相岸田文雄8月承諾,將擴大對科研的投入,為日本大學提供10萬億日元的基金,旨在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對此,TBS新聞表示,日本今後是否能吸引優秀學者,建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研究機構,還需要看接下來具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