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走訪香港分課堂培僑書院 校長:增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神舟十三號乘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周四(9日)下午,在中國太空站進行「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本港的培僑書院是地面四個分課堂之一,合共有約300名師生參與活動,與航天員進行天地協同互動。
培僑書院校長吳育智活動後向傳媒表示,今次活動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對中國航天科技的熱情,還增添了國民身份的認同與自豪感。

「天宮課堂」結束後,培僑書院校領導及學生代表見傳媒。(孫聖然攝)

學生感受益匪淺:看到中國航天科技的發達

本次「天宮課堂」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廣西南寧、四川汶川、澳門及本港的培僑書院設四個分課堂。三名航天員首先介紹了中國太空站內的生活設施,其後進行了浮力消失、水膜張力等實驗。

活動過程中,培僑書院中四學生門睿涵向航天員進行提問,「太空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使用嗎?」,航天員王亞平回答道,中國太空站內的生活、飲用水都是經過處理的再生水,可滿足艙內使用,味道與地面的水沒有分別。此後,航天員們還就水展開一系列實驗。

活動結束後,門睿涵說,自己很榮幸獲得這次提問機會,航天員們亦藉著這個問題進行了知識拓展,豐富了所有聽課人的知識。門睿涵表示,香港中學生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知識,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3

此外,亦有一名培僑書院小一學生在活動結束後向傳媒表示,很開心參加這次活動,她稱在活動中看到了中國航天科技的發達,「很開心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她還透露,自己夢想從事與航天設計相關的工作。

而對於「天宮課堂」的授課語言為普通話,學生參與活動時會否難理解,培僑書院校長吳育智指,學校部分課程採用普通話授課,「小一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就沒問題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母語分別不會太大。」

培僑校長:活動增學生身份自豪感

另外,在談及對活動感受時,吳育智表示,因培僑書院原本有設立航天科技學習小組,所以對學生而言,本次活動是一次很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對學校的教育而言,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培僑書院校長吳育智。(資料圖片)

吳育智稱,祖國的航天科技由幾十年前的零起點,發展到如今世界的頂尖地位,培僑書院的學生均有在課程中接收與了解相關資訊,因此學生不僅知道中國航天科技取得如今成績的來之不易,還為此感到無比自豪。

吳育智認為,學校通過最實際的方式,更加具體化地促進了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他說,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教育不是一個口號,不可能僅僅透過單純的理念灌輸,而是要讓學生認識國家發展過程,「這才是最好的國民教育。」

被問及培僑書院秉持愛國主義教育理念,會否受到社會中質疑的聲音?吳育智指,培僑書院由新中國解放前到港英時期再到如今,一直堅持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即使是近兩年也沒有覺得受到質疑」,這是學校的傳統以及社會的共同認識。他稱,意見不同的人可以相互尊重,香港的社會環境是包容的,不同辦學理念的學校也可以很好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