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新冠肺炎疫情人類活動減少 令中國2020年現「超級暴力梅」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洋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5個單位發表研究報告,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人類活動減少帶來人為排放減少,影響地面大氣系統輻射平衡,導致中國東部陸地異常升溫,增強華東地區和南海、菲律賓海之間的大氣環流,造成水汽向中國輸送,最終導致長三角地區降水增加。
報告結論稱,這個因素對2020年長三角地區出現的「超級暴力梅」極端天氣具有約三分之一的貢獻。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中國在2020年經歷的長達62天的梅雨季節,較常年偏長22天,雨量達到759.2毫米,較常年偏多1.2倍,被不少網民及媒體稱之為「超級暴力梅」。國家氣候中心曾從自然角度分析了持續強降水的原因,包括梅雨鋒面系統活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系統長時間持續異常、春季前期結束的弱「厄爾尼諾現像」等。

2020年7月16日,杭州正經歷超長的梅雨季節。(視覺中國)

楊洋教授在受訪時表示,國外研究對新冠疫情減排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進行探究,發現監測到的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變化非常小,故有研究者建議在更小的區域範圍內進行更多分析。楊洋教授認為,雖然全球平均作用不大,但是對區域氣候具有重要影響,「我們的研究就證實了這一點。」

楊洋教授介紹,該研究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用地球系統模型模擬在正常排放的情況下,以及出現新冠疫情後人為活動減少的情況下,天氣和氣候到底在如何變化。研究發現,人為活動會產生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等,例如工廠排放出來的濃煙、汽車尾氣,還有各種民用和交通排放。這些以氣溶膠為主的污染物會對太陽輻射和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輻射平衡的變化導致溫度變化,進而對大氣環流產生影響,最終導致降水的變化。

(a)觀測得到的2020年夏季長江流域的降水異常空間分布,(b)長江流域歷年夏季平均降水量,(c)氣溶膠和溫室氣體減排共同作用以及(d)氣溶膠減排單獨對降水異常的貢獻。(澎湃新聞)

研究著重分析氣溶膠的減少對降水的影響是比較大,楊洋教授解釋,溫室氣體壽命長,在全球來看是分布也比較均勻,所以它對氣候的影響在空間上也是比較均勻的。今次的研究中,溫室氣體的影響是疊加在氣溶膠變化上的小量,氣溶膠減少起主要作用。氣溶膠是一個短壽命的物質,生命周期只有一周左右,其在大氣中排放很快就會出現影響,所以如果某一個地方突然排放很多氣溶膠或者突然減排,馬上就會對當地氣候產生很大的作用,具有區域性的特點。

氣溶膠通過對太陽輻射產生作用,從而影響氣候。一個是直接作用,其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陽輻射。一般來說,如果大氣中有更多氣溶膠,到達地表的太陽光就減少了。另一個是間接作用是氣溶膠可以幫助產生雲,在學術上叫做「氣溶膠-雲相互作用」,雲的生成必須要有氣溶膠的存在,雲較多同樣也反射太陽輻射。這些相互作用對溫度、降水等氣候因子產生復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