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育率下跌衝擊醫院產科 私家醫院「產能過剩」應如何轉營?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內地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隨着生育率下降,曾經的「一床難求」現象不再,產科醫生開始向婦科流動,大批醫院的產科面臨巨大衝擊。
為了滿足孕產婦需求,有公立醫院打造VIP病房,提供一條龍服務,但亦有私家醫院的產科因為營運不力,需要兩院合併。
早幾年,在市場上一度湧現的婦產專科醫院、莆田系醫院,開始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在公立醫院提升競爭力的同時,私家醫院如何在生育率低迷的情況下轉營?

北京東城區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王霞憶述,2016年10月正值「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十個月,該院分娩量達至最高峰,當月共接生了約300個嬰兒,平均每天10個,大部份孕婦都是近40歲。國家衛計委統計,2016年,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全國出生總人口逾四成。

彼時,國家衛計委為解決婦幼健康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提出要加強省、市、縣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增設產科床位8.9萬張,力爭「十三五」時期增加產科醫生和助產士14萬名。

湖北省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的產科病房,當班護士照料初生嬰兒。(視覺中國)

受政策利好與市場前景的影響,加上婦產醫院所需設備較少,資本門檻低,市場上開始湧現婦產專科醫院、莆田系醫院等。然而,愈來愈多人不願生育,行業開始「產能過剩」。以北京市朝陽婦幼保健院為例,該院2016年全年的分娩量為接近5800,此後逐年下滑,到2021年,下降至2000出頭,比4年前減少了一半以上。

王霞所在的北京市東城區婦幼保健院的產婦數量也出現斷崖式下跌,現時每月只有3、40的分娩量,僅為前幾年的五分之一。除了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不強,還與東城區近年來的人口疏解政策有關。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段濤分析,生育率下降對產科的衝擊,公立二級及以下醫院受的影響明顯大於三甲醫院。大多數區級婦幼保健院屬於二級醫院,而在公立三級醫院中,婦幼專科醫院受到的影響更小,一方面是專科醫院「術業有專攻」,許多人都會將其列為生子的首要選擇,另受到疫情影響,綜合醫院的疫情管控更嚴格,許多人轉而去婦幼專科醫院生子。

在民營醫院(私家醫院)方面,段濤稱,小型單體民營醫院受到的影響最大,它們規模小,往往過度營銷,且缺少好的專家團隊。

甘肅張掖市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產科的醫護人員為新生兒檢查身體。(視覺中國)

在分娩量下滑的同時,孕產婦的平均年齡卻呈上升趨勢,大多數初產婦均約30歲。北京市朝陽區婦幼保健院院長于亞濱表示,孕婦初產年齡增大,生產風險相應增加,產科醫生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大。

為滿足不同層次的孕產婦需求,于亞濱打算建造VIP病房。他認為,過去幾十年,公立醫院主要解決孕婦能否住進醫院生子,現在卻變成如何讓她們生得舒適,「這一代90後孕婦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一人睡一個房間,而且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哪裏能受得了8個人在一個房間,隱私全無」。

除此之外,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都開始提供一條龍服務,從產前保健到產後康復都能在院內解決。當公立醫院開始建立VIP病房,無形中會一步步蠶食私家醫院的生存空間。段濤認為,醫療是重資產投入,一個醫院開業平均5至7年後才會開始盈利,且醫療行業不是暴利,所以民營婦產專科領域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以後私家醫院的數量會愈來愈少。

段濤指出,私家醫院應向學術轉型,提高技術,需要經營好、服務好現有的存量客戶。儘管許多私家醫院以前就有月子中心、產後康復項目,但往往都不成體系,應該組建專業的團隊提供服務,並分析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的產科將會愈來愈相似,「前者開始做服務、做品質了,後者開始提高分娩和產後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