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蘇州現BA.1.1進化分支 專家稱或「自生自滅」無需恐慌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4月2日,蘇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發布會上介紹,該市發現奧密克戎BA.1.1進化分支,在多個資料庫中均未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序列,引起了廣泛關注和不少猜測,登上微博熱搜。
官媒《科技日報》採訪一位國家級數據平台的病毒學專家,其表示,大量的分支在流行的過程中「自生自滅」,因此即便是出現一個新的分支,也無需過度恐慌,分支最後未必會形成主流,也很少會發展為更具感染力和致病性的毒株。

該專家表示,基因組序列變化並不意味着病毒的傳播力、感染力、致病力等必然會發生變化,不能僅僅根據序列差異數量判斷是否出現新的流行變異株,而應進一步分析序列變異有沒有造成關鍵區域重要蛋白的變化。只有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夠知道新的毒株可能產生的後果,因此在披露Omicron「新分支」時,必須同時將變異位點公布出來。

他指,「未發現高度同源的序列」的說法不夠科學,「高度」的含義不夠精確,99.9%和99%都可能被認為是「高度」,但是這兩個相似性之間的差異引起的序列數量變化高達200多個核苷酸。

蘇州河上的橋,空無一人。(上觀新聞)

指未必被定義為新分支

「對於新冠病毒的新分支,國際上有不同的定義」,該專家表示,以較為廣泛應用的「PANGO」法為例,必須有充分系統發育證據,證明子分支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目前而言,僅從一位感染者中檢測到該變異序列,難以證實其有實質性地向前傳播,因此不一定能被定義為新分支。

他指,此輪本地疫情已持續一個多月,按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出現2個左右的變異屬正常,但並非一出現新分支就都會變成較毒的變異株,只有比較「適應」的病毒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即便存活下來,也未必會發展成為主流毒株。

該專家稱,回溯Delta毒株,會發現它有很多分支AY.1、AY.2……AY.133,但最後成為主流的只有幾個,大量的分支在流行的過程中「自生自滅」,因此即便是出現一個新的分支,也無需過度恐慌,分支最後未必會形成主流,也很少會發展為更具感染力和致病性的毒株。

他建議,重要的是大量採集當前各地新冠陽性人員樣本進行病毒基因組測序,通過生物訊息學方法密切監測變異情況,及時發現主流毒株,研發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藥物和檢測試劑,實現對疫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