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落地後需醫學隔離兩周 或面臨「漫長式宿醉」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周六(16日)早上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太空執行近6個月任務後回家,目前已安全順利出艙,狀態良好。而突破種種障礙平安返回後,其實航天員還要面對一系列挑戰,例如要經歷「漫長式宿醉」等,並要接受為期近半年的醫學恢復調養。

首先,由於在太空都是以漂浮的方式運動,但在地面受地球引力之後無法漂浮,因此落地後48個小時內,航天員會出現直立不耐症,需由地面搜救人員抬出。同時,航天員還可能出現頭暈眼花,甚至噁心眩暈的症狀,這在航天學領域通常被稱為「漫長式宿醉」,而經現場醫護人員檢查確定沒大問題後,航天員會由專門人員護送至隔離點,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而不是能馬上和親朋好友相聚。

之所以要隔離,航天員總教頭黃偉芬解釋,這並不是擔心太空病毒會被帶回,而是因為長期的太空生活,會降低航天員的身體免疫力。

+3

在太空執行任務期間,航天員可能會衰老得更快,其主要表現在肌肉萎縮,視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部分骨骼流失和血管老化等,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他們幾乎都在漂浮的狀態,不需要太多的肌肉參與運動,也不需要維持拉伸狀態,久而久之肌肉便會根據用盡廢退的原則變小,同時沒有肌肉運動,骨骼承受的壓力也會大大減少。一般而言,航天員進入太空後不到半個月,便會失去近兩成肌肉;待上一個月的時間,體內就將會流失約1.5%的骨組織,這相當地面的老人一年時間的流失量。

而且航天員在太空沒有了地球大氣層的保護,或會接觸更多的太空輻射,包括太陽輻射、外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線等,令身體受損。同時太空環境也會破壞其血管,使動脈出現硬化症狀。根據學術研究顯示,在太空待上半年,其動脈硬化程度將會相當於地面的10至20年,但幸運的是這情況在回到地球後可能會有所逆轉。

最後,太空環境會造成航天員免疫功能紊亂,令人體的免疫細胞可能出現「怠工」,太空輻射也會削減航天員的部分免疫細胞,造成航天員身體抵抗能力下降等,故進行特殊的醫學隔離是必須程序。隔離之後,航天員還需接受為期近半年的醫學和恢復兩個療養期,期間航天員需要克服除身體上的其他不適應性,需要對自身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並調整作息習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