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山寨證書編造「警察管理師」等怪職業 千元獲評「高級素養」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內地「山寨證書」亂象頻出,江蘇一間企業近日被踢爆開發了1730個職業資格考試項目,宣稱已發證128萬張。其發放的證書中,編造「警察管理師」等奇怪職業,甚至交千多元(人民幣.下同)即可獲評「高級職業素養」,引發爭議。

內媒報道稱,涉事的英才公司僅有2間辦公室,20多人辦公。近期,人社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人事考試中心等機構發布聲明稱,接群眾舉報該公司以「JYPC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名義頒發「注冊職業資格證書」,而該公司及其認證中心並未在行業主管部門備案,頒發的證書不屬於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

工信部教育與考試中心、財政部會計財務評價中心、住建部執業資格注冊中心、交通部職業資格中心、市監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等15個行業主管部門發布聲明稱,該機構自行設置的所謂職業資格不屬於國家職業資格,頒發的證書不屬於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

職業素養水平證書千多元可獲評。(新華視點)

英才公司對外宣稱是國內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第三方認證機構。英才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慶運稱,公司每年都會去市場監管部門備案,而申領的營業執照「一般經營項目」含有職業技能鑑定,沒有「許可經營項目」,因而無需向人社部門備案。

針對王慶運說法,江蘇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市場主體在市場監管局備案不同於行業主管部門的備案,後者備案是指對其具體經營行為的監管,英才公司是有意混淆概念。此外,英才公司對外頒發證書的「JYPC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只是網頁,在市場監管部門和民政部門查詢不到登記或備案信息,不是實體機構。

根據內地有關規定,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證明。2017年,人社部經國務院同意向社會公布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目錄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目錄之內除准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2021年11月,人社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進行優化調整,發布新版目錄,共包含72項職業資格;並明確了相應實施部門或單位,除此之外,任何機構或單位不得自行設置實施職業資格(包括准入類和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不得變相開展資格資質許可和認定,不得自行開展冠以職業資格名稱的相關活動。

「英才公司存在的問題是『五假一真』,即假機構、假合作、假宣傳、假證書、假資質、真牟利。」江蘇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英才公司有意混淆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區別,變相開展資格資質許可和認定。

人社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聲明稱,英才公司頒發印有「全國」、「職業資格」等字樣和國徽的證書,違反了關於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依市場需要自行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證書不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全國」、「職業資格」、「人員資格」等字樣和國徽標誌的相關規定。

英才公司開展對外合作的授權證書。(新華視點)

報道指,2011年以來,人社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和一些內地傳媒曾多次點名曝光英才公司違規開展職業資格認證。但這間公司持續經營至今。王慶運說,英才公司1999年注冊成立,是行業為數不多的大型第三方認證機構,已開發1730個職業資格考試項目,合作方多時達500餘間,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

江蘇省人社廳職業技能鑑定中心負責人介紹,人社部等聯合發布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對職業名稱規範命名,而英才公司所頒發證書的職業名稱很多都是仿冒的,例如「造價師」模仿「造價工程師」。此外,英才公司還自行編造職業名稱,例如「導彈維修工程師」、「部隊政治工作師」、「警察管理師」、「禁毒師」等。

江蘇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英才公司跨區域、跨領域開展培訓認證以規避監管。該公司在全國多地通過授權方式開展業務,合作方中不少是地方職業院校,且很少在江蘇本土開展業務,有意規避屬地和人社部門行業監管。從該公司涉訴的裁判文書看,往往只能追溯到在外地合作的第三方。「他們很會鑽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精心設計了『防火牆』,給調查取證帶來很大困難。」

報道稱,在政府部門備案的合規技能鑑定機構,考證費用一般不會超過500元,而英才公司收取的考證費大都在1000元以上,有的高達上萬元。公司對外宣稱已發證128萬張,即便按平均每張1000元計算,收入也近13億元。

江蘇省人社廳調查發現,英才公司還存在未經考試培訓直接賣證行為。近期一南京市民未參加英才公司任何培訓和考試,花費1400元從該公司官網購買到一張高級電機電器工程師注冊職業資格證書、一張全國職業素養等級證書,證上均有「JYPC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印章。

人社部3月發文稱,近期一些機構以新職業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等名義隨意舉辦培訓、評價、發證活動,亂收費、濫發證;一些機構和單位虛假或誇大宣傳,甚至假冒權威機構名義組織培訓、評價、頒發證書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一些機構正是利用求職者的「考證焦慮」,才讓「山寨證書」泛濫有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