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入屋消毒言論內地被刪 美專家答01:物品測出陽性是病毒屍體

撰文:蔡苡柔 梁子傑 姜庚宇
出版:更新:

5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術指南》規定,在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住院後,應該對其居所進行終末消毒。但近期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接觸傳播是很小的概率事件,引發爭議,入戶消毒是否有必要?在何種情況下需要消毒?消毒是否有效呢?

此前,內地網絡傳出一篇題為《快遞消殺、入戶消殺有必要嗎?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唐德良(副)教授的解答》的文章,引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健康系唐德良(Deliang Tang)教授說法。唐德良稱,病毒不是一個「完全的生物」,它自己無法單獨活著。他指出,不能因為在確認物體表面時,試驗結果回來是陽性,就推論這裏有新冠病毒。因為檢測到的是新冠病毒的屍體,「只不過新鮮一點」。

該文章發出後,迅速引發廣大討論,有分析認為,該論點側面證實「入戶消毒」沒有必要,但文章隨後被刪除。《香港01》記者向唐德良求證,他回答稱,該文章引述的內容,的確是他在私人群組中的意見,而相關引述亦獲得他的授權。他指出,「我講的是科學事實,大眾明白了,溝通也會容易」。

新冠病毒可停留在物體表面數日,但有研究顯示多半是死病毒。(unsplash@anton-y)

此前引起熱議的文章中,引述唐德良說法指出,病毒一定要寄生於一個活體內(宿主),活體可以是昆蟲、動物和人體,這也就是病毒不可能在普通物體表面存活的原因。病毒的生存和複製還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適當的酸鹼度等等。若把時間拉長,「病毒在剛剛離開機體最初幾秒可能是活的,不過僅以秒計,到不了分鐘」。

至於為何會檢測到病毒在各種表面?唐德良表示,這是一個定義上的差距,「我們所談的病毒是否存在,是指有複製能力的活病毒。只有處於這種狀態的病毒才會引起傳播,造成新的感染。」

他強調,生物檢測領域各種方法發展很快,新方法新技術大部分是建立在DNA水平上,「既靈敏,特異性又好」,因此可以測出新冠病毒。但他指出,在確認物體表面是否存在可複製,會感染他人的活病毒就有問題了。

唐德良指出,不能因為試驗結果回來是陽性,就推論這裏有新冠病毒,檢測到的是病毒的屍體。這大部分是非醫學院實驗室出的問題。好幾篇文章還是出自「院士」實驗室。

他在文中提到,冷藏運輸中的病毒污染也不可能。因為冷藏確實是一種保存病毒的方法,但其條件十分嚴格。以他自己的實驗室為例,病毒是存放的液氮罐中,零下198且病毒必須在一種特殊的培養液中,需要逐步降溫(一小時降一到二度);「這過程十分麻煩,還費錢,稍不注意,病毒就死了。所以一般冷鏈物流沒有可能滿足這一類條件」。

不過,3月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Omicron在光滑及凹凸不平物件表面的穩定性,遠高於原始病毒株。原始株於不鏽鋼及聚丙烯表面於存放後第4天已失去傳播能力,但Omicron「生命力頑强」,就算在光滑表面上7天內仍具有一定傳染力。

該研究團隊比較了Omicron BA. 1 SARS-CoV-2變異株及原始株,在五種不同物料表面上的穩定程度,分別是不鏽鋼、聚丙烯、玻璃、紙巾及打印紙。結果發現,Omicron BA. 1 SARS-CoV-2變異株在不鏽鋼、聚丙烯及玻璃表面存放後七天,仍具有一定的傳染力;而原始株在不鏽鋼及聚丙烯表面,於存放後第4天已失去傳播能力。(港大研究:Omicron病毒在光滑表面7日仍播毒 白紙帶毒可長30分鐘

官方:難判定病毒死活 要阻止病毒傳播

5月27日針對記者提問,近期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通過物體表面接觸傳播是很小的概率事件,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回答稱,在傳染源隔離後,防止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通過物品傳播就成為了重點。

他指出,新冠病人或者無症狀感染者離開以後,污染的環境和物品上可能存在活的病毒,在正常使用之前就需要對其進行終末消毒。

入戶消毒在內地引發爭議,圖為一戶人家中梳化和地面都被噴了大量藥水。(影片段落)

張流波提到,要判定病毒的死活,有時候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不只跟時間有關系,也跟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量、當時環境的溫度、濕度、污染物的多少、陽光照射的強度以及材料特點等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所以要做一個科學的判定。

他強調,終末消毒結束後,可確保環境及物品中不再有活病毒存在。他提到,入戶的終末消毒是阻止病毒經過家庭傳播的有效措施之一。入戶消毒操作的時候,為了保證人員安全,家庭成員需要在消毒結束以後才能進去,消毒隊員本身也需要做好個人防護。

「一人陽性整樓入戶消殺」?

此外,對於部分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對於「入戶消殺」加碼到「一人陽性整樓入戶消殺」,引發廣泛爭議。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表示,要求進一步加強對政策文件、技術操作流程、消毒方法的培訓,以及加強消毒過程中的監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