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內地首宗輸入個案 吳尊友: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9月16日,重慶市確診1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此為內地首宗境外輸入猴痘個案,引發網民熱議。專家稱,該病例入境重慶即被隔離管控,無社會面活動軌跡,疫情傳播風險低。

9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建議,加強社會層面的猴痘疫情監測和預防工作。此外,他也提出五點建議,包括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不要同近期(三週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如果使用座便器,儘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紙,也可用酒精濕紙巾或蘸熱水的紙巾擦拭後再使用等。

據了解,內地首宗猴痘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為自國外中轉重慶入境人員,在新冠疫情防控集中隔離期間,出現皮疹等症狀。本港9月6日曾報告首例猴痘病例,確診患者是一名30歲男性,有美國和加拿大旅行史,經菲律賓抵達香港,患者目前在瑪麗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吳尊友提出關於個人衛生的五點建議,包括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不要同近期(三週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不要同陌生人發生肌膚接觸;要注意做好手衛生;使用公共廁所,包括出差住宿賓館的廁所,如果使用座便器,儘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紙,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用酒精濕紙巾或蘸熱水的紙巾擦拭後再使用。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資料圖片)

針對網民憂心猴痘會不會有漏網案例?吳尊友解釋,重慶報告中國大陸「首例」猴痘病例的發現,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離措施中發現的,猴痘的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離措施,可以攔截住大部分境外輸入的猴痘病例。

吳尊友表示,對於從既往傳染病由歐美國家向西太平洋區域國家或地區的傳播特徵來看,一般都是先傳播到澳大利亞,再到新加波、日本、泰國等,再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台灣,最後再到中國大陸。

他介紹,愛滋病當年傳播流行的過程是這樣的,目前報告的猴痘疫情擴散也是類似的。考慮到西太平洋區域目前僅有澳洲、新加坡、新西蘭3個國家達到5宗以上,在重慶報告首宗猴痘病例外存在漏網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吳尊友表示,雖然目前可能沒有漏網的,但不代表將來沒有漏網的。由於猴痘的潛伏期多在6到13天,超出新冠7天隔離觀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國社會層面的可能性將會逐漸增加。因此,他建議加強社會層面的猴痘疫情監測和預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吳尊友介紹,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據了解,在重慶確診的首宗境外輸入個案就有皮疹症狀。

猴痘患者幾乎都會出現皮疹或皮膚損害。(AP)

他指出,這次猴痘疫情爆發主要發生在非傳統的流行地區,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對較輕,幾乎所有病例都出現皮疹或皮膚損害,且皮疹病變主要侷限在生殖器、會陰、肛周或口周區域,通常不會進一步擴散。多數感染者會在幾週內康復。嚴重病例常見於年幼兒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獲得及時的醫療服務,可出現死亡。

吳尊友:中國42歲以上的人都對猴痘具有免疫力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全球消滅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種過預防天花疫苗,對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後出生的人,不再接種天花疫苗,普遍對猴痘易感。

吳尊友表示,從人群年齡結構來看,中國42週歲以上的人,即佔總人口約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對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沒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種疫苗來預防猴痘。從歐美國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種策略來看,加強重點人群疫情檢測,疫苗接種集中在高風險人群,就能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圖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在2003年提供的顯微鏡照片,左邊為猴痘病毒。(AP)

吳尊友:猴痘疫情不會在大陸造成大規模流行

9月17日,吳尊友在微博引述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截止9月5日,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病例數增加91%,死亡數增加64%。總病死率為0.03%。不過,佔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歐美兩個地區的疫情以周為單位統計,都已經出現明顯下降。

吳尊友此前曾指出,從本次猴痘在歐美國家波及的人群和傳播方式來看,猴痘傳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只是時間問題。他推測,大陸最早受到猴痘疫情襲擊的極有可能會是男男性行為人群,然後再向其他人群擴散。

由於傳播方式限制,猴痘病毒的傳播速度、波及的人群範圍遠遠不及新冠病毒,因此猴痘疫情不會在大陸造成大規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