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保賬戶縮水引長者抗議 官媒答3大質疑:報銷金額不降反升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日前,武漢有上萬名退休老人上街抗議醫保改革,要求當局公開解釋為何每月260多元(人民幣.下同)的醫藥補貼被降至僅數十元。昨日(15日)武漢再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醫療改革。警民一度互相推撞,期間有長者跌倒躺地。
醫保改革後個人賬戶大縮水令民眾不滿,今日(16日)新華社發文解答各種焦點問題。

從部分民眾的醫保賬面上看,個人賬戶新計入的「錢」的確變少了,而且有些人的降幅不小。對於「錢去哪兒了?」是否影響個人醫保待遇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震回答說,賬戶錢的減少,並不意味參保職工醫保待遇會降低或者損失。

根據2021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在調整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結構後,統籌基金主要用於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報銷待遇。這意味著,改革後,過去不可報銷的普通門診費用可以報銷了。

醫保改革後可報銷金額不降反升

文章以武漢市某市民為例,醫保改革前該市民個人賬戶每年可獲2400元(人民幣,下同)。該市民患病後,因過去當地無門診統籌政策,則無法享受門診就醫報銷。改革後,每年個人賬戶可獲金額下降至996元,其在三級醫院門診就醫費為7150元,以新的門診統籌政策報銷,除去門檻費500元,按三級醫院60%的報銷比例,可報銷3990元(即:(7150-500)*60%=3990)。這意味著,雖然個人賬戶金額變少1404元,但享受報銷金額卻增加了2586元(3990-1404=2586)。

醫保個人賬戶的降低、取消,令民眾質疑「是否因統籌基金沒錢了,需要用個人賬戶『補窟窿』?為何將個人賬戶的錢轉入統籌基金,用於門診共濟保障,讓別人花自己的錢?」

王震解釋,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意味著它具有互助共濟、責任共擔、共建共享的性質。年輕時得病少,到年老時容易生病,看病吃藥僅依靠個人賬戶積累是有限的,將大家的錢放在一起,可實現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群體的風險,更大範圍滿足公眾醫療需求。

個人賬戶的調整,並未動用歷史結存。在改革前,由於個人賬戶無法給其他人使用,出現「有病的人錢不夠用,沒病的人錢用不了」,逐漸出現了過度沉澱、共濟性不夠、欺詐騙保等弊端。

國家衛健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主任顧雪非介紹,醫保改革是在不另外籌資、不新增單位和個人繳費負擔的前提下,提高門診保障水平。

醫保改革後報銷覆蓋病種更多 個人賬戶可全家使用

近期由於醫療改革,老年人走上街頭抗疫醫保個人賬戶金額減少。文章以呼和浩特為例,開設門診統籌保障後,退休人員門診支付比例提高,且年度最高報銷限額也由過去的4000元提高至6000元,高於在職職工。

另外部分地區醫保改革後,將一些特殊病種納入門診。譬如武漢,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特殊疾病病種由28類增加到37類,基本病種從32種增加到70種等,報銷可覆蓋疾病更多。

且醫保改革後,個人賬戶使用範圍拓寬,參保人個人賬戶的金額可用於父母老人、配偶、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員,形成及家庭內部共濟,提高家庭因對醫療風險能力。

對於近期有民眾反對醫保改革的問題,王震表示,「改革過程中存在不同聲音是正常的。」應切實回應群眾訴求,加強政策解讀,破解群眾求醫問藥難題。

各地門診報銷金額提高

廣州門診報銷由月度限額調整為年度限額的基礎上,提高了報銷金額;北京不再設置醫保門診最高支付限額。武漢亦在前期公布的1000多家零售藥店試點的基礎上,將第三批4065家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職工醫保門診統籌保障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