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武義縣連續報告多宗鸚鵡熱病例 患者經治療均已痊癒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浙江金華武義疾控中心通報,今年2月以來,武義縣連續報告多宗鸚鵡熱病例,患者經治療後均已痊癒。

疫情發生後,武義縣疾控中心立即開展個案信息詢問、流行病學調查、環境標本檢測等應急處置工作。

武義縣疾控中心作為鸚鵡熱日常監測單位,定期開展鸚鵡熱嗜衣原體動物宿主感染狀況,以及其在外環境中的分布與變化情況,在採集的各類標本中有檢測到鸚鵡熱嗜衣原體。

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體病,由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污染物引起人類感染,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由於最初多是玩賞鸚鵡者感染,故命名為鸚鵡熱。

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為7-15天,短則3天,最長可達45天。

感染鸚鵡熱後,患者會有多種臨床表現,例如體溫會在3至4天或更長時間內逐漸升高,但多為急性起病,高熱、寒戰,伴相對緩脈;有全身不適,疲憊無力,食慾缺乏。

常見的症狀包括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疼痛,四肢和軀幹肌肉痛導致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頸部肌肉的痙攣和僵直可誤診為腦膜炎。

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約一周出現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嚴重者會有呼吸困難、發紺、煩躁、譫妄、木僵、昏迷等。另外,部分病例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恢復期可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有時發生晚期併發症肺梗死,導致患者死亡。

此外,還可能發生心內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黃疸型肝炎、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支氣管炎等併發症,但均不多見。輕者體徵很少,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細小濕囉音,重者可有肺實變體徵,肝、脾和淺表淋巴結可腫大。

武義縣疾控中心提醒,要預防感染鸚鵡熱,民眾切勿與病鳥接觸,進口的鳥類應檢疫;治療時可用四環素族、氯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