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池製造商爭相出海 國軒高科在美設廠受阻「只是第一槍」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繼美國福特汽車九月下旬宣佈暫停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建廠計劃後,中國另一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在美建廠計劃也正面臨阻礙。

《紐約時報》報道,國軒高科在美國密西根州建電池工廠的計劃,讓該州一個僅3000人口的小鎮因意見分歧而對立,成為中美競爭的最新「戰場」。

支持建廠的居民認為,電池工廠將為小鎮和周邊居民帶來2000多個就業機會;反對者則擔心工廠會成為監視美國人的「特洛伊木馬」,正試圖透過抵制活動和法律訴訟延緩專案進度。

國軒高科去年10月為這一專案投資23.64億美元。一年不到,公司今年9月宣佈再投20億美元,在伊利諾州也建一個電動車鋰電池工廠。

除了國軒高科,過去一年,中國電池製造商遠景動力、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也相繼宣佈在美國建廠。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間,僅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遠景動力、蜂巢能源、欣旺達、福能科技和中創新航這九家中國電池製造商,正在建或有建廠意向的海外項目就多達33個,遍佈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

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動力來源的重要保障,圖為正在充電的鋰電池。(VCG)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電池企業出海是為了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293.6吉瓦時,但同期裝車量剛過產量一半,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也跌至60.5%,創歷史新低。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去年8月頒布《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為可再生能源製造業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其中就包括新能源電池企業。以國軒高科為例,該公司在密西根州和伊利諾州的專案,分別可獲得州政府7.15億美元和5.36億美元稅收減免和補貼。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在海外建廠可能也是回避歐美對中國電池行業設限的一種做法。

歐盟的新電池法今年8月17日起生效,要求電池持有包含碳足跡等資訊的「電池護照」,意味著中國電池出口到歐洲難度加大。《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也要求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車,不含來自中國等「敏感實體」的零部件,否則便不能獲得每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在美國建廠則可以讓中國電池避開這一限制。

不過,中國電池企業在美建廠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遠,尚未可知。

《紐約時報》報道,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已提出立法,阻止向中國電池公司提供補貼;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也催促美國財長耶倫停止對國軒高科的補貼。有美國眾議院議員認為,福特和寧德時代的合作可能不會促進美國電池技術,只是將中國控制的電池技術、原材料和員工帶到美國,同時得到稅收抵免。

反對國軒高科建廠的密西根州居民也認為,公司雖然宣稱能提供2350個新工作崗位,但只會雇用中國員工而不是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