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明確支持專利密集型產業 激勵專利成果轉化政策有望出台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10月10日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 (2023-2025年)》,明確「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建立健全有利於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充分挖掘專利價值,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

近年來,提高專利成果轉化率一直是政府施政重點,早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即將「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預期到2025年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到13%。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68.3萬件,同比增長20.4%。其中,維持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55.9萬件,佔比15.2%,較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同時,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整體也呈穩步上升態勢,2022年為36.7%,較上年提高1.3%。

在量子技術領域,中國專利獲取量居世界首位,圖為中國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開展量子技術研究。(VCG)

截至目前,中國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已經突破人民幣14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達到12.44%。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2022)》顯示,新裝備製造業、資訊通信技術服務業、資訊通信技術製造業為專利密集型產業中的主要行業,規模佔比分別為26.89%、21.43%、19.96%,而環保產業規模最小,所佔比重僅為 2.26%。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初期投入大、風險高,科技創新補貼發揮了一定的引導和扶持作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主要針對補貼資金的來源、補貼的物件及方式作出了規定。

國務院常務會議10日提出,要從提升專利成果品質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更加注重從現實需求中凝練科研問題並進行攻關,建立健全有利於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進一步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然而,專利轉化,特別是內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升。國家知識產權局資料顯示,內地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13.3%,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這背後,有部分專利與市場脫節、產業化價值不高的原因,也有專利轉化運用管道不暢等機制體制障礙。

「目前,不少高校的高校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和薪酬激勵都是以論文發表為導向,而科技成果轉化佔比不高。這個根本性的『指揮棒』不變,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得不到重視,就很難指望高校科研人員會注重科技成果轉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接受內媒採訪時做出以上表示。

馬亮建議,可以透過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等方式進行科研合作和成果轉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高校方面也應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部門,聚焦科研成果轉化的管理和服務,為科研人員提供配套服務,方便他們申請和轉讓專利。

不久前,在9月19日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運營體系處處長陳明媛早先透露,未來政策將會更突出轉化導向,即更加面向產業終端的轉化,引導高校院所樹立專利不轉化就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倒逼整個專利管理的優化和提升。還要加強總體謀劃,讓智慧財產權工作融入產業轉型、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企業經營和高校院所管理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