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世界提供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一帶一路」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國際公共平台,是真正的多邊主義。十年來,中國在國際社會樹立了開放、包容的形象,國際社會通過「一帶一路」找到了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與地緣利益紛爭的發展新途徑,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

「在世界層面,中國推動共同富裕,這包含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中。讓其他國家共用中國的發展成果,「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都是在各方面嘗試的實踐。」鄭永年在接受內媒《澎湃新聞》訪問時如此說道。

鄭永年表示,在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中國有了另一種制度選擇,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具現實意義。目前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等,這些都是西方主導建立的,雖然號稱為規則治理,但基本都還是以西方利益為主導的,且西方所謂的「多邊主義」是具有針對性和排他性的,而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則針對成員國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可以說,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國際公共平台,是真正的多邊主義」。

+2

至於多年來,圍繞在如何說好中國故事的營造上,鄭永年認為,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來塑造中國的「另一種制度選擇」話語,而這種話語是否能夠成為軟實力取決於三個條件。第一,這一話語必須讓西方主流社會理解,也就是「讀懂」。第二,這一話語必須讓西方主流社會自覺接受。第三,西方主流社會不僅要接受這一話語,還要進一步認同和自覺地進行傳播。

「第一步就是要用西方主流社會易懂的語言講中國故事。因為如果不能讓人讀懂,其他一切都談不上,只有讓人懂了之後,人家才會接受,才會予以認同。」

鄭永年認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是有機的統一,不會產生和西方一樣的政治和經濟。(資料圖片)

鄭永年強調,對西方普通老百姓講中國故事要注意三點:首先是求同存異,通過訴諸「同」的方面來讓對方理解,但「同」並不否認「異」;其次,如果中國批評和攻擊西方民眾已認同的事物或者價值觀,那麼他們不僅不會理解和接受,反而會反感和抵抗,因此要留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第三則是講中國故事時需要三個「回歸」,即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和回歸理性,需要儘量避免把中國成功故事過於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而是要基於中國成功故事的經驗層面來講。

在中國下階段當如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繼續發展的課題方面,鄭永年認為,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已經走完了1.0階段,現在將開啟2.0階段。其中1.0階段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包括高鐵在內的很多大型工程建設。而當前進入的2.0階段則將聚焦於新能源、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這些也符合中國對外開放的需求。

一帶一路峰會前夕,習近平10月17日為外國賓客舉行歡迎儀式,圖為與普京握手(Pool via REUTERS)

「總的看,2.0階段會比1.0階段在建設上更省力,因為1.0階段耗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在摸索道路上,而當前2.0階段則進入了基礎設施的收穫期。特別是在綠色發展、新能源使用等方面,共建『一帶一路』並沒有走西方『先污染再治理』的發展舊路,而是選擇了一條合作共贏的發展路徑。」鄭永年說道。

「隨著2.0階段的深入,中國提供給國際社會的這一公共產品,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世界發展迎來新機遇。」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他國提供中國方案,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我們秉持務實、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原則和方向。「我對『一帶一路』倡議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