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擬通過「一帶一路」加強能源合作 全球兩極化局勢將更明顯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與俄羅斯在本屆「一帶一路」峰會上,透露有意進一步加強能源合作的跡象,分析認為,以哈衝突令中東情勢升溫,中國期盼與俄羅斯加強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形成一套陸路的能源運輸避險管道,這也會令歐美更加忌憚,全球兩極化局勢也將更加明顯。

作者:繆宗翰/聯合早報中國新聞記者

上周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最受矚目的莫過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星期三(10月18日)舉行的會晤。在此期間,習近平兩度提及了中俄天然氣合作。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先是提出,俄羅斯是中國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夥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入運營,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

他接着又說,希望中蒙俄天然氣管道專案儘早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也要推動中俄務實合作高品質發展,積極開拓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等。

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曾兩度提及了中俄天然氣合作。(Getty)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在隔天舉行的中俄政府間能源合作委員會聯合主席會議上,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討論了俄國對華能源供應、擴大對俄燃料源行業投資的合作事宜。

俄羅斯石油公司也發佈消息稱,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兩國能源商業論壇框架內,簽署了教育領域合作協定,並就在俄中重點教育機構培訓員工的可能性達成協議。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受西方國家制裁,中國成為莫斯科的主要貿易選擇,能源與天然氣則是貿易的重中之重。中國若能取代歐洲,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天然氣客戶,相信對俄羅斯會有不小的助益;中國在戰時也能避開海路遭封鎖的風險,通過陸路取得進口天然氣。

中俄正洽談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正是計畫將西伯利亞西部的亞瑪律半島上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輸送到中國。

過去幾個月來,雖然俄羅斯一直宣稱與中國的談判處於「最後階段」,但直到這次峰會遲遲未見實質進展。而習近平的說法,似乎再次將這項合作案的實施,提上日程。

這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後,台灣國策研究院、淡江大學中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等智庫、學術單位連日舉辦座談會,分析「一帶一路」未來動向。中俄能源合作課題,也受到不少台灣學者關注。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星期四(19日)出席國策研究院座談會時指出,「一帶一路」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北京結合能源安全政策的重要佈局,如今中東問題再度浮上枱面,更會讓北京將此視為政策主流。

他認為,中國藉由陸路方式,從俄羅斯、中亞引進新的能源運輸管道,能有效避免戰爭發生時,馬六甲海峽這類傳統石油、天然氣海上運輸管道遭西方國家圍堵、封鎖。

張國城也提到,中國已逐漸成為特定地區的國際秩序領導者、創造者,並且藉由以陸路為主的「一帶一路」,打破美國等海洋國家所制定的國際秩序。

他接受《聯合早報》提問時進一步提到,每次只要中東局勢升溫,第三世界國家對美國、西方的反彈或不信任都會再次浮上枱面,因此至少在這一部分,中國很有可能從中獲益。

有學者指,中國已逐漸成為特定地區的國際秩序領導者、創造者,並藉「一帶一路」打破美國等海洋國家所制定的國際秩序。(Getty)

不過,淡江大學中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陳建甫星期五(20日)則提出,中俄尋求能源避險的同時,中亞國家同樣也避免過度傾向中國或俄羅斯,這也是為什麼蒙古對會穿越境內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態度有所保留。

在這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雖然中俄領導人都未點名美國,卻在言談間處處提及相應話題。

例如,習近平在論壇開幕式上強調,要和其他國家共建「一帶一路」,不是意識形態對立、地緣政治博弈、集團政治對抗,並且反對單邊制裁、經濟脅迫及脫鉤斷鏈。

普京在與習近平會談後接受俄媒採訪時則說,所有外部因素對俄中而言都是共同威脅,只會加強俄中協作。

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指出,隨着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對外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不可能一如過往。相較之下,拜登與七國集團(G7)協助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集資才正要開始落實,這也是美國對「一帶一路」的具體回應。

他認為,如今,中美兩國不僅在傳統國際安全建構上對立,連對全球基礎設施的援助,呈現「兩套標準」與「兩個集團」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