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池大廠在美建廠計劃受挫 批准官員遭罷免、新鎮長叫停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去年10月,中國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在美國子公司Gotion宣布在美國密歇根州建廠計劃,此後該計劃先後獲得州政府、美國財政部批准。但隨著美國2024年大選臨近,近一段時間,國軒高科在美建廠計劃正遭遇多方面阻礙。

國軒高科在美國子公司Gotion。(公司官網)

內媒《觀察者網》20日報道,作為國軒高科新工廠選址地,密歇根州格林查特鎮居民11月罷免了五個當地官員,理由是他們此前批准了建廠項目。新鎮長稱,他正在重審與擬議工廠有關的所有事項。

當地媒體《密歇根橋報》(Bridge Michigan)消息稱,在11月舉行的一場特別會議上,格林查特鎮60%的居民支持罷免5名批准國軒高科建廠計劃的官員,並選舉產生了新的鎮長和鎮委員會成員(均為共和黨籍)

密歇根州格林查特鎮政府(觀察者網)

特別會議通過的決議內容顯示,這5名前任官員對國軒高科美子公司Gotion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些官員曾表示,新工廠預計於2025年建成並投產,將為小鎮帶來「技術和製造」的本地產品,促進當地經濟並創造2500多個就業機會。

本月早些時候,新鎮長克魯斯(Jason Kruse)撤銷了上屆政府於去年通過的一項支持建廠計劃的決議。克魯斯聲稱,前任鎮政府未能解決居民有關環境問題和國軒高科所有權的擔憂,也沒有利用足夠的時間和法律專業知識來審查協議。克魯斯表示,鎮政府正在重新審視與擬議工廠有關的所有事項。

格林查特鎮政府新鎮長克魯斯11月宣誓就職。(當地媒體)

不過,國軒高科尚未改變投資計劃。國軒高科美子公司Gotion北美副總裁特倫(Chuck Thelen)此前表示,建廠計劃「沒有放慢速度,也沒有改變選址地」,並透露他已與新鎮長進行了一個小時的「介紹性談話」。特倫還在12月初致《密歇根橋報》的一份聲明中說,該公司正在制定、規畫和最終確定場地規畫。

國軒高科高科總部位於合肥市,2022年高科鋰電池出貨量約28.5GWh。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聯盟數據,國軒高科全年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3.33GWh,市佔率4.52%,排名中國國內第四;其中,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1.89GWh,市佔率6.47%,位列第三。另據研究機構電池中國數據,2022年國軒高科高科國內市場車企客戶數在行業排名第二。

近年來,國軒高科發力國際化與「做大儲能」戰略,目前已在國內建立十大生產基地,並在德國格丁根、印度、越南等設有海外工廠。

繼美國福特汽車九月下旬宣佈暫停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建廠計劃後,中國另一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在美建廠計劃也正面臨阻礙。(網上照片)

去年10月,美國密歇根州州長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宣布,國軒高科在美子公司Gotion計劃投資24億美元在該州建造電池材料工廠,將創造2350個就業機會。經過數月「國家安全」審查後,美國財政部「外國投資委員會」6月批准了這一建廠計劃。

時至今年9月,美國伊利諾伊州州長普里茲克(J. B. Pritzker)進而宣布,Gotion決定在該州斥資20億美元設立「最先進的」電動汽車鋰電池製造工廠。普里茲克將這一投資計劃稱作該州的「數十年來最重要的、歷史性的新製造業投資」,並透露,新工廠預計2024年投產,將創造2600個新就業機會。

今年以來,國軒高科在美建廠計劃面臨的公眾和政治抗議明顯增加。《南華早報》稱,幾家保守派當地媒體近期報道頻繁渲染國軒高科的「中國血統」,引發當地民眾疑慮。此外,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由共和黨人領導的反對國軒高科建廠計劃的聲音會越來越大。

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動力來源的重要保障,圖為正在充電的鋰電池。(VCG)

今年9月,知名「反華議員」、共和黨籍國會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率先對國軒高科發難,聯合多名共和黨議員致信美國財長耶倫,質疑國軒高科有官方背景,藉口還是所謂的「國家安全」。上個月,兩名分別來自密歇根州和伊利諾伊州的共和黨議員在國會眾議院起草了所謂「反對國軒高科議案」。

與此同時,一些美國政客不斷鼓吹要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削弱中國優勢、減少對華依賴。

《路透社》的報道則提及,這並非共和黨議員首次針對中國電池製造商在美建廠計劃發難。此前,盧比奧等共和黨人曾要求特斯拉詳細說明其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關係,還要求國會和財政部對福特公司和寧德時代合資建廠計劃進行所謂「國家安全」審查。

寧德時代成為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龍頭企業,現時全球每3架電動車之中,就有1架車的電池產自寧德時代。(Getty/當代中國授權)

一些反對者認為,格林查特鎮的變數,意味著國軒高科在美國布局來到困難時期。但密歇根大學國際研究所研究員Jundai Liu向《南華早報》表示,取消國軒高科建廠項目,會導致美國地方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爭執,並給格林查特鎮帶來法律問題。「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層面能夠單方面對此項目做出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