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激進言論多 胡錫進:不應形成反美反日才是愛國的壓倒性輿論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稱,中國對外關係需要各種力量扮演不同角色,互聯網不應形成「反美反日」才是愛國主義的壓倒性輿論,從而堵塞多管齊下的對外博弈空間。

胡錫進星期五(1月19日)在微博發文稱,中國自1840年起開始與西方國家大規模接觸,直到現在中國基本上、或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體系。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西鬥爭從未停止過,但雙方「不打不成交」,可說「越鬥越緊密」。

他說,過去20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直接或間接學習西方現代化,西方對中國現代化的知識貢獻無疑是最多的,至今仍是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最大產生地。他認為,「脫鈎」將導致中西方共同的損失,但對中方的綜合風險更大,「對這個問題的評估要實事求是,不能賭氣」。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稱,中國對外關係需要各種力量扮演不同角色,互聯網不應形成「反美反日」才是愛國主義的壓倒性輿論,從而堵塞多管齊下的對外博弈空間。(資料圖片)

胡錫進稱,中國民間必須認識,美西方樹中國為敵,中國不能落入這一圈套,在與美國的互動中朝脫鈎越走越遠。鬥爭應就事論事,解決某個具體或重大問題,「但是對西方社會的友好態度,需要是長期的,隨時兼容的」。
胡錫進認為,如今互聯網上的衝動言論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中國社會崇尚對外強硬的一種印象,宣揚「勢不兩立」很有市場,但肯定對官方採取靈活對外姿態形成一些制約。
他說,中國的對外關係需要由各種力量扮演不同角色,互聯網上決不應形成只有「反美反日」才是愛國的壓倒性輿論,從而堵塞中國多管齊下的對外博弈空間。「鬥爭要有策略和戰法,要以鬥爭謀和平共存,以鬥爭維繫應有的合作。」

高漲的愛國主義情緒讓「小粉紅」成為輿論焦點。(Getty)

胡錫進1月20日下午再發文寫道,在對外關係中,中國既需要鷹,也需要鴿,中國的最終目的不是與美國戰略對撞,而是要爭取和平共處。「要證明這一點,一個強大的鴿群對中國同樣不能少。」
不過,有不少網民在貼文下方反問,胡錫進本來就是鷹派代表,且鷹派中聲音最大的都是這些大V,「為什麼不允許不喜歡美日的聲音存在?」
還有網民說,網絡環境都是引導出來的,不是自然生長而成的。要解決現在的問題,不是對著鷹鴿喊話,「而是應該對著製造出如今的網絡環境的人喊話」。還有留言寫道:「少談鷹與鴿,多談牛與熊(指中國股市的牛市和熊市)。」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