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高田生產致命安全氣袋宣布破產 日本企業出了什麼狀況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日本汽車安全配件生產商高田,因生產有問題的安全氣袋,令公司面對訴訟而債台高築。在無法再抵受壓力下,高田終在周一(26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日本史上最大宗破產案,並接受對手百利德安全系統(Key Safety Systems)以15.88億美元,收購高田的大部份資產與業務。東京交易所將於下月把高田除牌。日企素以嚴謹見稱,繼東芝徘徊在破產邊緣後,又有一間日本老牌企業倒下,揭示了什麼問題?

高田公司董事長兼社長高田重久,就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一事道歉。(路透社)

2008年時,高田的防撞安全氣袋被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未能充氣,導致氣袋未能發揮應有功能;在潮濕的環境下,甚至會有爆炸的風險。2013年,幾大日本車廠包括豐田、本田、日產及萬事得,指旗下部分汽車副駕駛座的安全氣袋出現問題,在全球合共回收了逾300萬架車輛。

高田有問題的安全氣袋,至今造成最少17人死亡以及逾100人受傷。全球最終會有13間車廠所推出的100個型號的汽車,會因配置了未合乎標準的高田安全氣袋而有回收的需要,單是美國就要回收車輛4200萬,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然而,現時的回收只進行了三分一左右。

管理層得悉問題 設法掩飾

高田因生產不安全的安全氣袋醜聞而大受鞭撻。高田最大的顧客本田車廠,更曾於2015年指控高田操控部份安全氣袋的測試結果。據美國底特律聯邦法院的狀書中,披露高田的高層早於2000年,已得悉安全氣袋的充氣部份存在致命問題。但高層事後並非着手解決問題,而是定期討論如何將測試數據變得更碎片化,再交給汽車生產商。

一失足成千古恨,高田近百年基業,就因這次安全氣袋醜聞導致難以翻身。公司已連續第三年錄得淨虧蝕,在截至2017年3月的最近一個財年,高田虧蝕7.15億美元。

汽車雜誌Autotrader執行出版人Karl Brauer指出,由於要回收及更換的安全氣袋數目龐大,即使高田申請破產亦於事無補,令到公司要翻身變得難上加難。「有分析指要更換所有有問題的高田安全氣袋,成本為50億美元,而高田的所有資產合共僅得20億美元。」剩下的30億美元缺口,需要由車廠自行承擔。

高田的防撞安全氣袋被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未能充氣,導致氣袋未能發揮應有功能;在潮濕的環境下,甚至會有爆炸的風險。(路透社)

二戰產降落傘起家 戰後成功轉營

高田1933年創立於日本滋賀縣,是日本最早生產海上救生繩索的公司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田開始為日軍生產降落傘。戰後,高田成功轉營,以製造降落傘的技術生產汽車的安全帶,高田是首間在日本生產安全帶的公司,當時極具前瞻性。公司積極研發汽車安全配件,首個汽車安全氣袋於1985年面世,並由本田車廠引入而變得大眾化。

2006年,高田在東京交易所上市。在公司首份年報中,高田集團創辦人的孫子高田重久曾向股東表示,公司希望在邁向車禍零死亡率一事上出一分力。但面對產品有安全問題時,高層最終卻選擇掩飾,當作視而不見。

高田不是唯一一間出事的日本企業,今年較早時,香港人熟悉的日本巨企東芝同樣陷入醜聞,先是有指東芝高層涉隱瞞資產負債表的實況;繼而就是東芝兩次延遲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業績,面對隨時被東交所除牌的危機。

東芝獲批延期交年報。﹙路透社﹚ 

日本員工階級兩極化 容易變愚忠

從東芝到高田,或許可看出日本的企業出了什麼問題。日本打工仔的「愚忠」,是令到企業出現管治問題的原因之一。

倡議企業改革的日本董事培訓學院總監Nicholas Benes接受法新社訪問時,就日本與外國的企業文化,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對比。他指出海外的企業管治問題,很多時候是源於個人的貪念,但這卻鮮有出現在日本。「更常出現的是員工認為這樣做其實是為了公司,是對公司一種錯位的忠心。」

日本大多企業仍在奉行終生聘請制,令到員工不會提問,盡力為公司做事。情況在日本因資產泡沫爆破而進入迷失廿年之後變得更嚴重,因為大部份敢言的中層管理層被炒掉,剩下的就是公司「食物鍊」的底層面對高高在上的高層,自然更加不敢發聲。儘管日本的終生聘用制度已在慢慢改變,但這種文化要消失也非一朝一夕的事。

Benes續指:「日本的終生聘用制度導致了員工無須就表現問責,與政府想推行的企業改革背道而馳。」他又指:「若企業不去改變現行的制度,改革實在難以推行。」

日本企業員工階級兩極化,容易出現「愚忠文化」,本着以公司利益為大前題的想法,好心做壞事。

然而,日本企業管治出問題,政府也要付上部分責任。

日本大型企業知道若自己出問題,政府必定會施以援手。美國駐新加坡金融機構BGC Partners的日本證券銷售環球部門主管Amir Anvarzadeh表示:「政府差不多必定會拯救這些企業。他們容許東京電力(TEPCO,日本311大地震時發生嚴重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母公司)繼續生存下去。他們應該任由這些企業倒閉。」

日本政府不願讓巨企倒下來,部分原因是這些企業聘請了很多員工,若關門大吉會牽連甚廣;加上日本企業借貸成本低,以債養債讓公司繼續營運下去並非難事,所以通常也要到問題無法再掩蓋才會暴露出來,看高田讓安全氣袋醜聞拖了九年,才正式宣布破產,就可知一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