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危機】屢爆醜聞面臨680億負債 巨人如何走上破產邊緣?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TOSHIBA東芝,日本歷史最悠久的企業之一,業務由家電、半導體、基建到核能,遍布生活所有部份。但自2015年東芝爆出做假帳,到今天核能部門破產,東芝正面臨日本史上最巨額的負債。一個曾是全球的著名大企,是如何走上了懸崖邊緣?東芝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東芝正面臨萬億負債,急需重組免拖垮整個企業,但重組後東芝將大大縮減業務。(路透社)

東芝前身,田中製造所在1875年創設,距今已近150年歷史。東芝業務十分廣泛,由家電、半導體、基建到核能,遍布生活所有部份。日本今天多個建築項目、鐵路、通訊設備以至軍事都有來自東芝的足跡,東芝在日本可謂舉足輕重。

  被揭造假帳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

不過東芝在近年接連出現災難性意外,2015年東芝被揭造假帳,規模超過10億美元。社長田中久雄引咎辭職,東芝出售其白色家電(White Goods是指可以幫人做家務的產品,如雪櫃、洗衣機及冷氣機等。)與醫療器材業務。但一波未完一波又起:東芝旗下的西屋電氣在美國核能事業投資出現具大虧損,再度重創東芝業務。截至2017年3月財政年度,外界預計東芝將虧蝕高達1萬億日圓(約680億港元),創下日本史上最巨額負債。

為此,東芝決定放棄美國的西屋電氣,根據《美國聯邦破産法》第11條宣布破產。但為填補已造成的巨額虧損,東芝準備把最擅長和最賺錢的半導體業務切割出售。自2015年假帳事件東芝已出售了家電、醫療業務,現今還要放棄核能和半導體業務,也就是說東芝最終只餘下基建業務,其餘周邊項目將徹底消失。

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如此慘況?東芝是如何走進了絕境?

  十年前埋首核電 遇上311地震碰釘

東芝在2006年斥資54億美元收購美國著名核能設備公司西屋電氣,作為踏足發展核能事業的第一步。東芝作為「總合電機建設」公司,投資其他產業並無不妥;2006年國際油價急升,各國都希望發展核能取代石油發電減輕負擔,東芝把握機會發展核電可說是正確一步。西屋電氣亦成功在2008年投得了興建美國4座核反應堆的合約。

日本福島核事故衝擊全球核能產業,埋下了今日災難的種子。(美聯社)

然而不幸降臨在東芝頭上: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福島核電廠意外衝擊全球核能產業,全球牽起反核浪潮。但當時東芝並無意改變核電計劃,時任社長佐佐木則夫更揚言公司要賺1萬億日圓,間接造成了今日的災難。

  高層缺乏遠見 執意發展核電

日本並無生產石化原料,電力來源依賴原油輸入。因此儘管發生福島核事故,日本未有真正擱置核能發電的想法和可能,但美國情況卻不一樣。日本Newsweek評論指出美國核能事業分成軍用和民用,民用的核電終究依賴市場需求發展。當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美國當局收緊了安全標準,令開發成本大為上漲。東芝的核能技術來自通用電氣,而通用電氣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伊梅特(Jeff Immelt)早在2012年表示核電成本太高,「已高到無法繼續下去」。

而另一方面東芝內部同樣存在經營問題,《日本經濟新聞》評論道,日本企業在經濟高峰期太成功,導致許多大企業不願放棄原來的管理模式,往往把經營不善歸咎外來因素,而忽略伴隨環境轉變的內部營運問題。如東芝一類的大公司,高層一般都是從內部提拔,每三至四年換人,因此決策者普遍缺乏遠見和創新能力,無法預視核電發展成本急升帶來的潛在問題。為確保盈利到不擇手段造假數粉飾帳目,正好引證了東芝久存的嚴重管理和經營政策錯誤。

東芝現社長綱川智東希望透過賣出半導體和放棄核能業務,度過今次危機。(路透社)
東芝日前成立「東芝半導體」公司作為過渡,準備把半導體事業切割出售。(路透社)

  放棄核能與半導體 能助東芝脫險嗎?

東芝走上了今日的懸崖邊緣,多年經營的業務幾乎全軍覆沒。東芝現任社長綱川智東在早前記者會上表示下一步是要完全撤出核能事業,放棄西屋電氣和美國的核能發展。同時以出售半導體獲得的資金,填補虧損重新出發:「雖然(餘下的業務)不會像半導體或核能一樣可以賺上1萬億,但要賺3000億、5000億是可能的。」

東芝餘下的基建業務包括建築、鐵道、系統開發和印刷零售等事業。綱川表示希望能在2017年成功止血,在2018年脫離虧損穩步發展。但日本基建項目早已接近飽和,日本政府亦正急於向外輸出基建平衡產能過盛,加上縮窄業務意味加劇同行競爭,東芝的前景仍未明朗。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