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中印邊境爭議難解 誰在煽風點火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我希望邊境和平,我想把這次勝利的果實獻給中印友誼……」印度拳手辛格(Vijender Singh)在8月初的拳擊賽事中擊敗中國選手後,向對方伸出橄欖枝,這對目前陷入邊境對峙的中印兩國而言顯得彌足珍貴。
不過,縱使部分民眾熱愛和平,但在媒體炒作下,今次對峙顯然刺激了雙方的民族主義,加上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回憶揮之不去,新仇舊恨導致兩國政府騎虎難下。民族主義這個因素顯然已成為今次邊境爭議的主要障礙。

洞朗危機遲遲未能解決之際,中印在喜馬拉雅山西部地區爆發小規模衝突。路透社8月16日引述新德里消息人士指,印度軍隊在前一日(8月15日)挫敗了中國軍隊進入印度拉達克靠近班公湖(Pangong Lake)地區的企圖,其間兩國士兵互相投擲石頭,雙方均有人受輕傷。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沒有回應事件。由於藏人流亡政府高層上月曾於班公湖畔插入代表「藏獨」的「雪上獅子旗」,有評論認為印度在中印關係緊張之際打出「西藏牌」。

龍興春認為,中印立場差距太大,導致今次邊境爭議遲遲未能解決。(網絡圖片)

洞朗邊境爭議在6月26日曝光後,中國和印度多次隔空駁火,互不退讓。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箇中癥結是雙方立場差距太大──印度認為洞朗是中國和不丹有爭議的地區,印度是應不丹要求,出面阻止中國改變現狀;中國則認為洞朗地區是固有領土,沒有爭議,即使有爭議印度也無權介入。中國要求印度無條件撤軍,印度則提出雙方同時撤軍,中國認為洞朗既是自身領土,完全不存在撤軍問題。假如中國同意雙撤軍,等同承認洞朗地區為爭議地區,達到了印度的行動目標。

就着今次爭議,中印兩國主要媒體多次作出報道及評論,它們的口徑與政府上述的立場遙相呼應,甚至連一些官方不便宣之於口的話也說出來。

印度媒體主要論調是中國在今次爭議中打壓印度。這些媒體強調印度不會屈服。印度發行量最大的其中一份英文報章《經濟時報》在8月13日刊登評論文章,質疑中國繼南海主權爭議後,對印度實行「三種戰法」,包括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戰。輿論戰方面,文章批評中國踐踏不丹對洞朗地區的主權,再由中國國有媒體、外交部、國防部接力發出聲明,旨在透過影響國內及國際媒體,迫使印度讓步。心理戰方面,文章斥責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包括詆毀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為「騙子」,揚言會協助錫金擺脫印度壓迫,甚至干預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主權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法律戰方面,文章批評有中方官員早前聲稱不丹「承認」中國對洞朗地區的主權,企圖迫使印度撤軍,但文章同時指出,中不兩國其實已就相關問題舉行24輪磋商,證明洞朗地區存在主權爭議。

「印度,界線即是底線!」

可能是基於中國國力遠超印度的事實,中國媒體(主要是官媒)得勢不饒人,在今次對峙中明顯較為進取。在7月7日盧溝橋事變80周年紀念日,《人民日報》在官方微博帳戶上載一張寫有「印度,界線即是底線!」的圖片,短短一小時內獲得一萬個讚,逾6000次轉發。《人民日報》旗下民粹色彩強烈的《環球時報》言詞更加辛辣,甚至給人好戰的觀感──在7月21日的社評中,它警告假如印度拒絕撤軍,可能會爆發戰爭,「中國有先禮後兵的傳統……中方已向印度陳明道理,仁至義盡,如果印方繼續在中國土地盤踞,接下來中方所能做的就是准備與印方展開軍事鬥爭,以外交之外的方式結束這場衝突。」在8月4日的社評中,《環時》依然不改跋扈本色:「這是一場不用打,輸贏就已經十分清楚的戰事……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全殲邊界地區的所有印度軍隊。」

面對中國的攻勢,立場右傾的印度《金融快報》拒絕讓步──它批評中國的心理戰「惡毒」(vicious),「中國竭力恐嚇印度……中國習慣欺凌鄰國,這不是秘密」,但這種心理戰已經「徹底失敗」。

《人民日報》在「盧溝橋事變」紀念日,上載一張警告印度的圖片。(網絡圖片)

「中國的新小雞」

領土完整屬中國的核心利益之一,有印度媒體在洞朗地區爭議持續發酵之際,拿相關問題搞小動作,招致中國媒體反唇相譏。《今日印度》7月底出版的雜誌以「中國的新小雞」為題,封面刻意配上一張沒有台灣和西藏的中國地圖,而在中國這隻「大雞」後,尾隨巴基斯坦「小雞」,暗指中國利用巴基斯坦牽制印度。對此,《環時》批評:「這種歇斯底里的地緣政治想像並不新鮮……《今日印度》據稱是該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也曾被認為是印度『最嚴肅』的媒體之一,它展示給世界的居然是這麼一副熊樣……《今日印度》讓我們看透了印度政策制定者身後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是多麼低劣,它根本稱不上是意志,而是烏合之眾的叫囂和嘈雜。」

《今日印度》刻意把台灣和西藏從中國地圖上刪除。(網絡圖片)

從上可見,中印媒體在今次邊境爭議中各持己見,肆意煽動民族主義,這對爭議能否和平解決肯定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令事態更加複雜的是,兩國曾在1962年爆發戰爭,印度慘敗收場。當年的衝突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現時的輿論和官方論調──今年6月底,印度國防部長賈特里(Arun Jaitley)聲言現時的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暗示即使再開戰,印度也不一定輸,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反駁指,2017年的中國也與1962年的中國不一樣,暗示中國可再次擊敗印度。

休里亞表明印度「不會被中國好戰的行徑嚇倒。」(網絡圖片)

在莫迪(Narendra Modi )管治下,印度近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與印度存在競爭關係的中國自然成為除巴基斯坦之外的另一個勁敵。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休里亞(Sreeram Chaulia)早前揚言,在莫迪領導下,印度展現堅定的戰略決心,「中國須要認識到印度不是菲律賓或越南,我們不會受中國威逼,也不會被它好戰的行徑嚇倒」。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則批評,印度是一個宗教感很強,歷史感很弱的國家,很難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我覺得1962年的戰爭並沒有影響印度人的思維,他們現在的行為邏輯和方式依然跟1962年一樣,認為印度怎麼挑釁中國也不會開戰,所以才敢在綜合國力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情況下挑釁中國。如果不撤走,印度肯定還會遭受1962年一樣的慘敗和羞辱。」

至於印度是否有意尋仇,接受本報訪問的學者有截然不然的說法。印度智庫「觀察者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賴潔希(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承認印度在1962年遭遇恥辱性慘敗,「這一直在印度人的思想中揮之不去」,但她否認印度企圖報復,「在印度的政策辯論中,沒有任何一方主張與中國開戰……但也沒有人願意向中國屈服」。印度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鄭嘉賓(Jabin T.Jacob)則認為,今次爭議與1962年的戰爭無關,「很多高級官員記得1962年發生的事,但他們大部分已經退休了,(因此)對現時的政策只有輕微影響」。

至於印度是否有意尋仇,接受本報訪問的學者有截然不然的說法。印度智庫「觀察者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賴潔希(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承認印度在1962年遭遇恥辱性慘敗,「這一直在印度人的思想中揮之不去」,但她否認印度企圖報復,「在印度的政策辯論中,沒有任何一方主張與中國開戰……但也沒有人願意向中國屈服」。印度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鄭嘉賓(Jabin T.Jacob)則認為,今次爭議與1962年的戰爭無關,「很多高級官員記得1962年發生的事,但他們大部分已經退休了,(因此)對現時的政策只有輕微影響」。

查中印戰爭因果 印度拒公開報告

龍興春的觀點截然相反,他指出印度在當年戰敗後,曾委任兩名將軍對戰爭的前因後果作出調查,但這份名為《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的文件一直被列為國家機密。在2014年大選中,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要求當時的執政國大黨公開報告,讓人民認識真相,吸取教訓,但BJP執政後竟然自打嘴巴,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由拒絕公開,「繼續把戰爭責任歸咎中國,以此來激發印度國民對中國的仇恨」。

莫迪上台後,拒絕公開《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網絡圖片)

中國方面,雖然外交部屢屢以1962年中印戰爭為例,告誡印度切勿輕舉妄動,但官方顯然不願多談當年的戰績,這是因為解放軍在取得勝利後,北京為免對「大躍進」後的休養生息造成干擾,主動撤回「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以北,甚至默許印軍控制藏南地區。龍興春認為,中國民眾對當年政府的決定感到遺憾,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現時面對主權問題時更加不能妥協,否則難向國民交代。

洞朗地區爭議至今持續近兩個月,雖然外界普遍相信爆發大戰的機會不大,但從喜馬拉雅山西部地區在8月15日爆發的小規模衝突可見,雙方關係十分脆弱。印度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鄭嘉賓認為,兩國欠缺人員交流及經濟合作不利長遠雙邊關係,雙方必須設法改善民間、軍方及地方政府官員的合作並使這些合作恒常化。金磚國家峰會將於9月3日至5日在中國廈門舉行,外界密切注視印度總理莫迪會否出席,為解決爭議邁出重要一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