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洞朗風波告終 中印分出勝負了嗎?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中國和印度在洞朗地區對峙超過兩個月後,終於在8月28日同意結束對峙,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9月初前往中國廈門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移除最後一道障礙。對峙未演變成兩個擁核武國家的武力衝突,對雙方以至國際社會來說,肯定是理想結果。
兩國外交部相對模糊的聲明中,容許雙方取得各自演繹的空間。然而,洞朗事件令中印之間根深柢固的戰略猜疑有增無減,雖然雙方結束對峙,但也留下了一條長尾巴。

今次對峙源於中國在洞朗地區修路,印度認為當地是中國和不丹有爭議的地區,聲稱是應不丹要求,派兵阻止中國修路;中國堅稱洞朗是固有領土,要求印度無條件撤軍,印度則主張雙方同時撤軍。事件在6月曝光後,兩國媒體和網民互相指摘,官方亦擺出互不相讓姿態,分別作出可被視為挑釁的軍事動作,兩國士兵8月中更在有領土爭議的拉達克地區(Ladakh)爆發小規模衝突

兩國聲明模糊 修路矛盾未解

局勢在8月28日出現突破性的發展,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在最近數周,印度和中國就洞朗事件維持外交聯繫……我們得以表達我們的觀點、轉達我們的關切和權益。在這基礎上,(我們)同意並正在迅速撤走身處對峙地點的邊境人員(disengagement)。」印方的聲明並沒有透露雙方具體作出何種讓步。印度媒體隨即大事報道,例如印度《經濟時報》的新聞標題寫上「洞朗不會發生戰爭,中印同意撤兵」,內文則寫有「中國同意撤走推土機,停止修路」。印地語日報《不滅之光報》則表示:「中國最終向印度低頭,同意從洞朗撤軍。」

華春瑩就洞朗對峙結束的回應相當模糊。(網上圖片)

中國同日確認兩國結束對峙,但講法顯然與印度有所不同。8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表示:「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但她並沒有交代印度是否同意中國宣稱「歷史界約」的立場。對於印媒報道「中國同意撤兵」,華春瑩回應「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面對在場記者的連番追問,她三度聲稱「鑑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並未表明「調整」是否包括停止修路。華春瑩翌日回應有關中國是否停止在洞朗修建道路的問題時,繼續含糊其辭,僅表示「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

中國和印度對峙超過兩個月,其間有報道傳出雙方向邊境增兵,外界一度擔心可能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與此同時,兩國高層一直透過外交渠道進行談判。《印度時報》8月30日披露,莫迪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初在漢堡出席G20峰會期間,同意就今次爭端進行磋商,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和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 K. Doval)7月27日在北京的談判充滿火藥味。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楊潔篪當面質問對方:「那是你們的土地嗎?」多瓦爾反唇相譏,強調洞朗是中國和不丹有爭議的領土,「所有有爭議的領土都自動成為中國的(領土)嗎?」多瓦爾又指根據印度和不丹簽訂的條約,印度有義務處理後者的國防事務。

楊潔篪(右)和多瓦爾(左)7月底曾進行談判,其間針鋒相對。(網上圖片)

對峙和平落幕,對兩國都是可接受的結果。值得留意的是,兩國聲明有不少模糊之處,好處是保留一些聯想空間,巧妙地避開誰勝誰負的問題,有助疏導兩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共同找到下台階。布魯金斯學會印度中心外交政策專家賈山卡(Dhruva Jaishankar)認為:「很多東西都沒說清楚,這是故意的……事態發展經過精心安排,雙方都可以對外宣稱取得勝利。中國滿足於印軍撤回原先的位置,印度也達到確保中國停止修路的目標。」

民粹色彩強烈的中國《環球時報》甚至宣稱,事件和平解決反映「亞洲大陸的成熟」,該報自認「應該是洞朗對峙期間最猛烈抨擊印度的中國媒體了」,「但是此時我們不想與印度媒體論這場對峙結局的輸贏,我們想大大方方地說一句:中印兩國能夠兵不血刃地結束洞朗危機,這是亞洲的勝利。」

降雪季節來臨為雙方提供下台階。(網上圖片)

至於對峙何以會在8月底解決,目前仍然莫衷一是。8月28日當天,《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該報記者採訪獲悉,中印早在7月前已通過外交渠道,達成以天氣為由,「在可能開始降雪的9至10月之前」結束對峙的非正式協議。中方是否直接以暫停修路為條件換取印度撤軍,目前無從證實,但客觀而言,當地進入降雪季節後,大雪封山的日子將持續長達半年以上,在這期間中國無法恢復修路工程。可以說,特殊地理氣候環境確實為雙方締造了下台階。另一方面,自今次邊境爭議曝光後,兩國民族主義氾濫,加上雙方士兵較早前在拉達克地區爆發小規模衝突,為兩國領袖帶來管控危機,防止擦槍走火釀成大型衝突的壓力。

從時間點來看,9月3日至5日在中國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也促使雙方息事寧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研究員查特維迪(Rajeev Ranjan Chaturvedy)認為,雖然峰會並非事件和平解決的唯一原因,但有助促使兩國官員加緊磋商,務求在峰會開幕前,營造和平氣氛。2013年4月,中印發生過一場持續近一個月的邊境衝突,為免影響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訪問印度,兩國最終有默契地結束衝突。

今次邊境對峙結束翌日,莫迪便宣布將前往廈門出席金磚峰會。印度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員喬什(Manoj Joshi)認為莫迪在過去兩個多月成功頂住北京壓力,甚至迫使對方讓步,令爭持的局勢在金磚峰會舉行前迅速降溫,「峰會將為解決兩國分歧提供良機,兩國都知道裝腔作勢的時候已完結,應採取外交手段(解決)。」

金磚峰會,五國領袖合影。(新華社)

猜疑不減 對峙事件恐重演

和平解決爭議毫無疑問是好事,但從兩國聲明可見,洞朗事件其實仍然留有後患。今次因為中國修建公路而觸發的對峙,只不過是中印兩國互相猜疑的一個縮影,同樣的戲碼極可能在一段日子後重演。

馬克斯韋爾是研究1962年中印戰爭的專家。(網上圖片)

中國和印度曾經是不結盟運動的中堅, 1950年代關係良好。然而, 1962年爆發的邊境戰爭,令戰略猜疑長期壓過互信,成為兩國外交關係中無法消除的陰影。英國《泰晤士報》前記者、曾撰寫《印度對華戰爭》一書的馬克斯韋爾(Neville Maxwell)認為,兩國民眾對該場戰爭的回憶仍然揮之不去,「擔心一場小摩擦會點燃另一次戰爭不無道理。」

從印度的角度而言,中國近年在西藏修建基礎設施,更在西藏南端的洞朗修建道路,逼近連接印度東西兩邊國土的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一旦雙方爆發戰爭,解放軍只要把這個最狹之處僅22.5公里的「雞頸」切斷,便可把印度一分為二。觀察家普遍相信,印度是基於這種原因,才會強行制止中國在洞朗修路。

除了直接國防威脅,中國近年加強在南亞活動,亦加深印度的猜疑。中國目前與不丹沒有外交關係,但近年頻頻在不丹邊境活動,假如印度任由中國在中、不有爭議的洞朗地區修路,可能會成為先例,削弱印度在區內的影響力。今年7月,斯里蘭卡容許一家中國國企控制深水港漢班托塔(Hambantota)70%股權,觸發印度強烈反對,除了擔心中國控制斯里蘭卡內政,同時憂慮中國海軍會透過這個極具戰略價值的港口,威脅印度。

斯里蘭卡2017年與中國簽署合約,中國將大力注資發展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以換取租借港口權益99年。(法新社)

印度精英對中國的猜疑,可以從印度前駐華大使康特(Ashok K. Kantha)的言論看出,他接受《印度快報》訪問時表示,中國對洞朗的入侵及隨後的對峙,是一個大模式的一部分,「中國正以強硬的、展示實力的方式企圖實現其領土主張……最好的例證是南中國海……中國填海建造人工島,在上面建立軍事設施……中國在南中國海設法創造一種新常態。」

印度猜疑中國,中國對印度亦缺乏信任。中國輿論普遍蔑視印度,認為對方太落後,中國軍方部分將領亦「敢戰、願戰」,自信可以擊敗印度。然而,中國的決策者並不小覷印度的發展潛力,印度近年加強對區內國家提供人道援助,它的海軍頻頻在印度洋巡航,同時在東非對出海域執行打擊海盜任務,也引起中國戒心。為了作出制衡,中國除了加緊在西藏興建基礎設施,同時強化與印度宿敵巴基斯坦的關係,包括推動「中巴經濟走廊」。

印度海軍近年加強巡航印度洋,引起中國戒心。(網上圖片)

對於這次對峙危機,中方一直強調洞朗不屬於中印領土爭議地區,印度軍隊越境是入侵中國領土。這是中方不接受印度所提出雙方軍隊各自向後撤退建議的關鍵所在,中方一旦撤退,等於承認了洞朗存在爭議,因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要再三強調中國邊防部隊今後繼續在這片地區巡邏。

事實上,在洞朗主權問題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是不丹,但這個夾在強鄰之間的小王國卻長時間擺出置身事外的態度。事件曝光之初,不丹外交部曾發聲明批評中國,申明中、不兩國正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又指根據1988年及1998年的協定,雙方同意在簽署最終協定前維持邊境現狀。不丹再次發聲,已是對峙結束後的8月29日:「不丹歡迎雙方從洞朗地區的對峙地點撤軍。我們希望這有助維持不丹邊境的和平、安寧和現狀。」比對兩次聲明,不難讀出對中國修路改變現狀的不滿。但不丹沒有明確與印度站在同一陣線,多少反映它對「印度保護國」這個身份的顧忌。

「假如解放軍在錫金-不丹-西藏交界再次修路,單方面嘗試改變現狀,就像他們在6月中做過的事一樣,我們的士兵……有力迅速介入。」洞朗對峙結束後,《印度時報》引述軍方消息稱,印度部隊撤出洞朗後仍佔據有利地理位置,隨時應對中國的活動。鑑於中印存在激烈競爭關係,即使兩國政府懷有避免衝突加劇的意願,一些結構性矛盾畢竟難以排除。然而從另一角度而言,中印不可能沒有分歧,關鍵是如何管控──在今次對峙中,兩國領導人作出必要的讓步,避免衝突擴大,這反映務實合作的態度仍是雙邊關係中的主流,只要秉持這種精神,即使將來再有衝突,局勢也未至於走向極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