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不丹的兩難 夾在中印之間 忍氣吞聲是唯一生存之道?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今次中國印度兩個大國的洞朗對峙的爭議中,有一個小國被龍捲風捲入--不丹。不丹猶如三文治餡料一樣,地理上它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國際關係上它也注定受到雙方施壓。這個曾被封為「最快樂國度」的國家,多年在狹縫中生存,受兩邊拉扯的她,也希望能逐漸改變現狀。

小國不丹夾在兩大亞洲大國之間,慘成磨心。(網上圖片)

中印在洞朗地區軍事對峙一事引起國際注意,印度打出不丹牌,指行動只是為了不丹出頭。慘成磨心的不丹,卻未有就洞朗主權問題表態,只向中國發出一份不痛不癢的外交聲明,要求北京將洞朗地區恢復原狀。聲明指:「中國在不丹境內修建公路違反兩國簽署協議,並影響兩國的邊界談判進程。」

相比中國,印度與不丹建交已久且關係深厚。在云云鄰國中,不丹是唯一與其保持正常關係的一個。印度與不丹的「家長式」關係緣起,要數到1960年代,這是不丹與中國鬧翻,並與印度越行越近的分水嶺。在中國宣布不丹、錫金及拉達克屬於西藏一部分並應回歸中國;其後,不丹選擇關閉北部邊境,切斷與中國貿易及外交關係作為回應。直至1972年中國及不丹展開邊界問題對談,印度亦是不丹背後的支持者。

不丹水利資源豐富,印度在幫助該國開發水能方面投入巨大資源,單是大型水力發電廠就有至少四座。圖為位於不丹的其中一個水壩。(網上圖片)

   印度的發電機 印方曾有「指導」不丹外交權力

印度一直在不丹背後支撐着其經濟,對印度出口佔不丹的總出口額為約85%。由於不丹水利資源豐富,印度在幫助該國開發水能方面投入巨大資源,單是大型水力發電廠就至少有四座,其他大大小小的水壩更是不計其數。而不丹亦會通過印度幫助興建的幾個水力發電廠,向印度供電,儼如印度的其中一部發電機,並以此賺取不錯的外匯收入。

有印度作經濟後盾,當然不會是沒有代價。1949年與不丹簽訂的友好條約第二條中賦予了印度「指導」不丹外交政策的權力。但58載過去,條約的修訂版本將不丹變成自由的小鳥,入口及外交議題都不再需要經印度首肯。新條文只說「(雙方)在與國家利益有關的議題上需緊密合作。任何一方政府不可在國境內進行對對方國防或利益有害的活動。」

1971年,不丹成為了聯合國成員之一,中國亦是投下贊成票的一員。而不丹的聯合國會籍,就是它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有力證據,大大打擊了印度在此前簽訂的手握不丹外交生殺大權條約的約束力。中國此著,是沖淡印不關係的第一步。

2012年時任中國領導人溫家寶和時任不丹總理廷禮曾在里約熱內盧會面。(中國外交部)

   面對煩 逃避更煩 不丹與中印的不解之緣

對於今次中印雙方在不丹邊境對峙,不丹人怎麼看?

不丹媒體《不丹人》(The Bhutanese)總編輯藍桑(Tenzing Lamsang),日前撰文道出不丹如何在今次兩個亞洲大國的爭議中獨善其身:「忍氣、吞聲、等待雨過天青」。聽來悲哀,但藍桑亦無法否認,這亦是夾心小國的生存之道。他拒絕了數個著名印度電視台的訪問邀請,作為一個有名的不丹媒體領頭人,在此敏感時刻必須小心言行,否則「兩國干戈相向時將不會再避開不丹,我們(不丹)或會變成對兩國來說最方便的沙包。」

直至最近,不丹仍相當尊重印度的意向,迴避與中國直接就邊境問題談判。在邊境議題,不丹向來做法是「不討價還價,不強加意見」,但今次洞朗爭議,似乎讓不丹了解了一件事--即使解決過程甚艱難,但再拖延則後患無窮。

不丹的長遠目標很簡單,卻又是極難做到:和中印雙方均維持友好關係。不丹近年對華態度正在慢慢改變,尤其是不丹與中國之間未有通知印度的邊界談判。不丹專家里索(Govinda Rizal)認為,其實早在2006年底不丹國王退位時期已有跡可尋;當時的過渡政府推出的一幅地圖,抹去了有不丹最高峰之稱的庫拉崗日峰,變相非正式割讓該地予中國。而在2008到2013年間,不丹未曾嘗試取回這塊「地圖上被割走」之地。

里索分析指,2012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時任不丹總理廷禮(Jigme Thinley)一次在里約熱內盧的會面,雙方都表達了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及劃定不丹北部邊境帕桑蘭(Pasamlung)與賈卡蘭(Jakarlung)邊界的意願,正正是為日後解決洞朗地區劃界問題鋪路。

縱使不丹希望與中印雙方都和平相處,但這個願望令事實越走越遠。(VCG)

   中不建交是指日可待 還是遙遙無期?

上面提到在不丹國內有聲音想盡快解決今次洞朗爭議,是因為怕後患無窮。里索表示是由於再拖延與中國劃定國界進程,恐怕會令中國在談判中態度更強硬,訂下對不丹越發不利的協議,最壞情況不丹會再失去10%國土;故不丹有意「徹底而且永久地」解決洞朗問題。但中方亦明言,要在劃界問題上一勞永逸,中不建交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廷禮帶領下的不丹對與中國建交持正面態度;畢竟透過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可以顯示不丹是主權國家,及開拓更大經濟市場。對於旅遊業是第二大產業的不丹來說,中國旅客對不丹來說是重大財源,而且與中國建立經貿關係亦對不丹經濟有重大幫助。不過,現任不丹總理托傑(Tshering Tobgay)在此議題上仍然會看印度的面色,2014年時托傑面對印度國內對中國要在不丹建大使館一事的不滿情緒,在印度總理莫迪到訪不丹後特地公開表示:「我們(不丹與中國)連外交關係也沒有!如何在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開大使館?」

有不丹國民評論指,「不丹很清楚在解決與中國的邊界爭議上,不丹不能以充滿敵意的態度面對。」不丹與中國關係越走越近,就意味着與印度越行越遠,此消彼長。前車可鑑,2013年印度削減不丹財政援助,甚至2013年時任不丹總理廷禮在選舉中落敗,有指均與印度不滿中不兩國關係進展有關。

不丹的兩難在於,會否因今次被捲入的洞朗爭議而大刀闊斧改變與中國及印度的距離?但現實是,不丹想與雙方和平共處的願望,成為了無法和平共處的最大原因。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