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暗批16+1 中東歐與中國眉來眼去 是背叛還是為生存?

撰文:吳家俊
出版:更新:

中國與中東歐16國舉行第7屆「16+1」論壇,主辦國匈牙利將之形容為「東方之路」,波蘭政府更描述為「巨大機遇」。不過在歐盟外交官眼中,這場論壇是中國透過投資收入較低的中東歐,滲入歐盟內部的陰謀。到底這種講法是無中生有還是確有其事?

自2012年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波蘭華沙召開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機制在中東歐地區的活力日漸突顯。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從2010年的近3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90多億美元,雙方貿易從439億美元增加到587億美元,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農産品增長超過300%,發展可謂十分迅速。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在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致辭。(美聯社)

今年是第六屆「16+1」論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赴會。他在致辭時提到,中國與16個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亦實現互利共贏,為中東歐國家提供更多市場及合作機遇。

相信有遠見、有抱負的各國企業,一定會充分利用「16+1」合作等平台,搶搭中國發展的快車,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中東歐國家向右望 歐盟有心無力

面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越走越近,歐盟表現得十分擔憂。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Bernd Lange)表示,中國加大對中東歐國家投資的背後,可能是間接換取對歐洲政治的影響力,他希望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政府,必須檢視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有甚麼目的。

德國更是對中國的東擴展現不滿。今年9月,德國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呼籲北京尊重「一個歐洲」的概念:「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制定一個統一的對華策略,那麼中國將成功分化歐洲。」

中東歐國家與中國曾屬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較為相同的歷史背景。圖為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火車站。(網上圖片)

除了口頭警告以外,歐盟可以做的實在有限。「16+1」合作機制中的16個歐洲國家中,有11個歐盟成員國,亦包括5個等候多年仍未可以加入歐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

加入框架的歐盟成員國之中,經濟發展長期較其他歐盟成員國緩慢,經濟支援亦是長期不足。不少歐盟重要機構的選址集中在法國、德國、比利時等西歐國家,中東歐地區成員國並沒有被發展成為歐盟的政治或經濟樞紐等角色,難以品嘗到歐盟經濟發展的「頭啖湯」。

英國脫歐後,一些歐盟機構總部重新選址在西歐國家,亦令一眾中東歐國家感到氣餒。(美聯社)

歐盟政策長期側重西歐 東歐小國感氣餒

東歐一眾國家,向來不受歐盟主流的西歐大哥們重視,甚至可謂投閒置散,視之為負累。較早前因為英國脫歐,歐盟放風指可為歐洲城市帶來新機遇,會考慮將總部設在倫敦的歐洲藥品管理局和歐洲銀行業管理局設於其他城市,為一眾東歐國家帶來憧憬。

可惜最後結果仍然是由阿姆斯特丹和巴黎成為終極贏家,像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這些最遲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至今都未有任何歐盟機構總部落戶。面對歐盟機構這些新總部新選址在地理上依舊側重在西歐,未能體現歐洲一體化,實難免令東歐和南歐成員國感到失望,阻礙新成員國的投入,如斯洛伐克便在藥品管理局的投票上投下棄權票以示不滿。

與此同時,歐盟面臨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難民危機等發展掣肘,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利歐盟的融合發展。波蘭、匈牙利等國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日益壯大,疑歐情緒逐漸上升。

中國與中東歐關係早已建立

反觀中東歐國家曾與中國一樣,同屬社會主義陣容國家,有較長的歷史交情,亦為中東歐國家加入「16+1」機制提供動力。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10月表示,世界的經濟重心已經從大西洋轉移至太平洋:「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這是事實。」由此可知,歐盟與其要怪責中東歐成員與中國走得太近,倒不如檢討歐盟過去有沒有對所有成員國作出公平而妥善的安排,例如以往一向被提及的「歐盟雙軌制」是否有發展空間,這才令中東歐16國不致要依賴中國這位遠方的老朋友去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