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孟加拉「三步走」方案猶勝制裁 看中美外交角力上的虛與實

撰文:陳智深
出版:更新:

上周教宗先後出訪緬甸和孟加拉,備受外界關注,特別是對「羅興亞人」問題如何處理更成為焦點,不過教宗身份始終和純粹的政治領袖有別,結果只選擇了避重就輕來處理,未有為局面帶來突破。反而從近期國際社會行動來看,這地區的形勢仍然隱隱地看到中美兩大國的身影,雙方更不斷以「虛招」和「實招」進行角力。

在最近處理緬甸羅興亞人問題上,美國人態度一直刁橋扭擰,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予人的感覺是一直在「打嘴炮」,連就緬甸是否進行「種族清洗」字眼也在翻來覆去,完全未能提出一個令國際社會都信服的建議。

蒂勒森在10月中旬訪問緬甸,一度希望親自斡旋危機。當時美國對緬甸政府的態度較國際上其他聲音如聯合國和歐盟寬容得多,在與昂山素姬的聯合記者會上,蒂勒森表示,因羅興亞危機而對緬甸追加制裁並不明智,更允諾提供額外4.7億美元的援助。

蒂勒森在教宗訪問緬甸前突然改變態度,譴責緬甸政府軍的「種族清洗」行為。(美聯社)

然而,美國國務院在11月22日發出的新聞稿中,卻開始用大量篇幅譴責緬甸政府軍的「種族清洗」行為,並提到「能否妥善回應羅興亞危機,是決定緬甸民主化進程是否成功的標誌」。

反觀中國外長王毅早前向緬甸提出「三步走」方案,卻是為解決問題提出實際建議。三步走中的頭兩步——實現停火及加強緬甸和孟加拉的溝通,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呼籲;而最核心的第三步則體現中國方案的獨特性:唯有消除這混亂的根本肇因——貧困,才可以解決地區危機。

中國外長王毅(左)向緬甸提出「三步走」方案,為緬、孟兩國解決問題提出實際建議。旁為緬甸總統廷覺。(美聯社)

在處理緬甸問題上,完全體現了美國與中國在外交上的「虛」與「實」,而兩者之分野,足以再次印證美國自特朗普上台後,外交手段往往過於反覆甚至無所出,主要力量仍集中在處理美國國內問題,就算早前特朗普訪亞之行屢次提及的印太戰略,充其量也只是和美國利益相關,未算是甚麼外交上的雄才大略。

又正如處理朝鮮半島局勢緊張問題,美方聯同國際社會一直主張提升國際上制裁朝鮮的力度,希望迫使朝鮮停止發射導彈甚至進行核試,但朝鮮面對此舉卻毫無懼色,甚至態度愈發囂張,繼續進行多次導彈發射,距離重回談判桌之路已愈走愈遠。反觀中國一直呼籲各方接受中方的「雙暫停」倡議,即北韓暫停核試與飛彈試射,美韓也停止聯合軍演。

美持續軍演無濟於事 華力主拉朝鮮回談判桌

較早前,王毅表明制裁是需要的,但絕不是最終目的,目的還是要把朝鮮半島核問題拉回到談判桌,透過談判尋求解決辦法,直至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長治久安,故「雙暫停」倡議是目前最為現實可行且最為合情合理的方案。中方呼籲重啟六方會談,一直強調要用外交和政治手段,以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尤其要避免局勢進一步緊張升級。此舉較美國以制裁和軍事威嚇等手段來刺激朝鮮,無疑較實際。

中國一直呼籲各方接受中方的「雙暫停」倡議去處理朝鮮問題,圖右一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吳海濤,左一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美聯社)

中方力促政治解決敘利亞大局

說遠一點,中國對敘利亞也採用類似態度,上月仍然在聯合國上表明不希望敘化武問題干擾以政治解決大局的思維,同時在更早前在大馬士革近郊賑濟災民。對於敘利亞的未來,包括領導人去留、政府組成、制定憲法等問題,中國政府仍然相信應交由敘利亞人民自主決定;外國過份干預反以讓敘國人民難以輕易自己解決問題。

自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外交上一直奉行務虛態度,在多項國際重要關節上往往只是以言語來「指點江山」,實際行動欠奉;甚至推倒多項前朝政府已確立的國際合作機制,如《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美國已開始放棄國際間合作,走上自己的道路。

態度實事求是 「不管管不了的事」

反觀中國近年採取務實態度,以處理緬甸問題為例,中國不斷試圖通過減少國際壓力來幫助緬甸,儘管中國通常不願捲入調停事件,但該國已經提出作為中間人為緬甸和孟加拉國安排談判,這種取態在美國自我退場的情況下,足以讓中國繼續取得漁人之利。同樣地,對北京來說,敘利亞問題是「不應該管、也管不了的事」。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讓世界看到中國是一個新的權力中間人,可以調停事端,達成和平、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爭議等新方向。

更多教宗出訪緬甸、孟加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