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回應禁槍訴求 表明無意封殺特定槍種

白宮回應禁槍訴求 表明無意封殺特定槍種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美國近日不斷有民眾要求政府實施禁槍令,避免校園槍擊案悲劇重演,白宮周四(22日)對此表態,指現時無意全面禁止出售特定槍械。

白宮新聞秘書沙阿(Raj Shah)在每日新聞例會表示,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認為,現時全面禁售某款槍械的做法並不恰當,反而政府致力尋求方法,以制止被認為危害社會的人接觸所有武器才是上策。

張登及談特朗普・三|美國的「偉大」不需要承認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8月1日前夕,新一波「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結果陸續公布,部分國家在維持自主、拯救市場的兩難中掙扎前行,正如美國也在彰顯影響力、透支國家威望的天平上來回擺盪。8月6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又公布針對半導體的新關稅:在美設廠即可免稅,否則將被課徵100%的高稅率。顯然,這場掠奪的結構雖已成形,卻遠還沒有走到終點。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不論是4月以來的關稅戰,或是面向中東、俄烏戰場的驚人政策,這次的「特朗普主義」(Trumpism)與上次相比,力道明顯增強。當然,被稱作「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建制派精英並沒有消失,特朗普也因為無法擺脫美國長期的政治慣性,導致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嘲諷的如影隨形。

但無論如何,「特朗普主義」確實正在衝擊國際秩序,新型態的中美俄互動也在一片混亂中醞釀成形:面向台海問題,特朗普本人並不避諱把台灣當成中美談判籌碼;但面向俄烏前線,特朗普似乎又有意迫使烏克蘭「顧全大局」,好讓美國操作「聯俄制中」。而在全球南方崛起的時代背景下,這段博弈又與中小國家的戰略對沖相糾纏,展演了「新冷戰」與「多極化」的相互拮抗。

展望未來,國際格局似乎帶有舊印記,卻又好似煥然一新。針對「特朗普2.0」的未來脈動,《香港01》專訪到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探討特朗普主義如何牽動美國對外政策,又將如何影響中美俄互動,進而形塑新時代的全球秩序。系列報道共五篇,本篇為第三篇,聚焦「特朗普主義」能否讓美國「再次偉大」。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撰文指出,就冷戰經驗而言,中美之間如果「脱鈎」成為主流,則國際秩序遲早大難來臨。(多維新聞)

美國受歡迎有什麼意義

而針對「特朗普主義」可能腐蝕美國影響力、掏空美國軟實力,是否真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張登及表示,這要看「偉大」如何定義。

張登及指出,對特朗普來說,「偉大」不是如奈伊(Joseph S. Nye)等人所說,在世界各地縱橫捭闔、調和鼎鼐,受到各國擁戴,接著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意調查,證明自己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

「當年克林頓(Bill Clinton)、奧巴馬(Barack Obama)在許多國家的民調都領先,倒是小布殊(George W. Bush)執政期間(2000年-2008年)有所下跌,在部分國家的民調還一度落後普京(Vladimir Putin)與胡錦濤,連帶美國的好感度也在部分國家落後中國,甚至西方國家也有不少民眾不認同小布殊。」張登及表示,背後原因可能是中東戰爭,但奧巴馬上台後,美國與總統個人的民調都有所回升,包括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時,美國館甚至有奧巴馬與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的錄影致詞,完全是接觸主義的思想體現。

「但從特朗普的角度來看,這麼做是沒用的,到處經營美國形象只是在浪費錢。」張登及指出,特朗普認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是這種偉大,而是美國能跟各方收帳才是真偉大,「各國都要投資美國、好的工廠都要搬到美國,讓美國製造業復興。」

張登及表示,在特朗普看來,奧巴馬、克林頓、共和黨建制派是用「外包」方式促進美國表面的經濟繁榮,但這也導致了「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副總統萬斯同名著作),也就是鐵鏽帶等舊工業區的逐漸破產,例如底特律等地區逐漸破落,「在特朗普看來,工作都被中國、印度、日本甚至歐盟搶走,最終是這些國家再度偉大、而不是美國,美國光是受到世界各地歡迎,又有什麼意思?」

2025年5月30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美國鋼鐵公司歐文工廠(US Steel Corporation-Irvin Works),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向鋼鐵工人發表講話。(Reuters)

「偉大」如何定義

因此關於「特朗普主義」是否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張登及指出,特朗普會認為,只有美國人才能決定美國偉不偉大,而不是其他國家民調反映美國是否受人愛戴。從奈伊等人的角度來看,美國受人愛戴,才能降低在世界各地推行政策的成本;但特朗普認為,只要美國夠強大,就沒有成本,「我逼你又如何?你不愛戴我也必須要讓步;我要台積電來,你疑美又能怎麼樣?」

張登及再分析,特朗普的「讓美國再偉大」,就是他不顧「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與「國家形象」(national image),所以也關閉了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因為特朗普認為這都是自由派、建制派浪費錢的作法,而且還勾結其他國家的自由派。又如荷里活(Hollywood,又譯好萊塢)、矽谷、華爾街,在他看來也同樣勾結各地自由派,一起推廣「黑命貴」(BLM)、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DEI(多元、平等和包容)。「在特朗普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導致了美國無法偉大。但奈伊等人,包括民主黨與一些共和黨建制派,認為這些理念反而是美國偉大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張登及指出,因此最終還是要回到「偉大」的定義,有人認為特朗普這種做法是不可持久的,也就是將公共外交、國家形象都犧牲掉後,未來美國的行動成本會越來越高,因為各方都口服心不服;「但特朗普認為,世人本來就是口服心不服,凡是與自己交易的對手,也同樣如此,自己做生意一輩子,仇家本來就很多,卻還不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一路贏到底。」

張登及補充,對特朗普與支持特朗普的人來說,美國偉大不需要別人認可,美國能夠壓服別人就是偉大;但對共和黨建制派、民主黨進步派來說,特朗普的作法會讓美國未來的行事成本越來越高、公信力越來越差,其他國家一開始是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就會口不服心也不服,本來是敢怒不敢言,之後可能就是既敢怒、又敢言。

張登及以聯合國大會涉及巴勒斯坦的相關議題,以及各國對「兩國方案」的支持為例,「包括近期的英國、法國、加拿大、澳洲,越來越多國家表態支持『兩國方案』,特朗普雖以關稅威脅加拿大,但各方或許都在觀望特朗普的2026年期中考,認為他可能『被當』,但特朗普自信會一路贏到底,接著就是看雙方博弈。」

張登及總結,特朗普不認為美國需要被承認「偉大」才是「偉大」,美國人覺得自己「偉大」、各國莫敢不從就行。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