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騙了你多久?考古學家揭:暴龍7個真實面目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老實說,你不認為《侏羅紀公園》主角不是四處倉皇逃亡的荷里活巨星——而是那隻君臨天下的暴龍嗎?暴龍長久以來在流行文化佔一大席位,由電影到玩具,由第一具暴龍骸骨出現後,便注定人類對暴龍永無止境的幻想。對於未知,對於恐龍,我們都有數不清的情意結,暴龍可謂是人類最熟悉的恐龍品種,種種的化石殘骸刻劃出牠一口驚人的利齒,還有常常被戲謔的一雙小短手。但6600萬年前在北美大陸橫行無忌的暴龍,又是否一如想像?例如《侏羅紀公園》令不少人誤以為,暴龍活在侏羅紀,但其實牠活在數百萬年後的白堊紀。考古學家荷納(David Honer)與羅斯柴爾德(Bruce Rothschild)揭示7個人類長久以來對暴龍的誤會。

暴龍的咬合力料達1.3萬磅,堪稱陸地動物中咬合力最強的物種。 (Getty Images)

1.貪玩成性

暴龍竟然會玩耍?但當然不是挖洞和玩飛盤,科學家發現在暴龍的獵物上,有深淺不一,似乎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造成的噬咬痕迹。也許暴龍會進行毫無目的,純粹解悶的「娛樂活動」。在暴龍的覓食地點遺下的骸骨化石,來自獵物最多肉的身體部分,上面的裂痕與暴龍的覓食習慣吻合,暴龍的咬合力料達1.3萬磅,堪稱陸地動物中咬合力最強的物種。

2.身長羽毛

電影中常常將暴龍描繪成有乾燥質感的巨獸,但其實不少種類的暴龍身上長有羽毛。例如帝龍(Dilong)和羽王龍(Yutyrannus)這兩種來自中國的暴龍,一些與暴龍有近親關係的恐龍亦有羽毛。

由於化石層成功保留的羽毛相當罕有,但科學家相信所有暴龍身上至少有部分羽毛,而羽王龍更是由頭到腳趾都長滿羽毛。

在其他較為孤立的地點中找到的獵物遺骸卻是截然不同的風貌。大多是較少營養的部位,大部分是頭部下方的球形骨頭「枕骨髁」(Occipital condyles)。噬咬的痕迹與進食時完全不同,莫非暴龍亦會踢球?

考古學家在暴龍骸骨中發現,原來暴龍是長跑好手。(Getty Images)

3.長跑好手

現時已知的暴龍種類大約有30種,但科學家相信實際種類遠遠超越這個數宇,現時找到的化石和技術容許我們知道暴龍的年齡和性別、牠們所擁有的靈敏嗅覺。

考古學家正以暴龍骸骨為基本,努力復原暴龍的動作,發現暴龍原來是個長跑好手。

 

某些種類的暴龍體型相當「迷你」。(Getty Images)

4.迷你暴龍

暴龍是古往今來體積最大的食肉動物,重5噸、13米長的體型令牠們在獵食時無往而不利。但原來某些種類的暴龍體型相當「迷你」。例如不少暴龍的祖先,來自中國的五彩冠龍(Guanlong)將尾巴計算在內亦只有2至3米長,但牠們不像100萬年後出現的暴龍的後代。巨大的頭和短小的手等有趣特徵,並沒有在這些冠龍身上出現。牠們細小的身形令捕獵生涯徒增難度,有時甚至會成為其他大型食肉動物的食物。

5.穿山過海

一些最古舊的暴龍化石均是在英國和中國發現,但在北美洲、歐洲及亞洲地區也發現到牠們的蹤迹。遠在巴西及澳洲等地亦有骸骨樣本,顯示牠們分布遍布全球。尤其在白堊紀後期,暴龍交錯地在北美洲和亞洲出現,顯示牠們曾經在大陸之間遷徙,更有證據指出牠們曾多次利用處於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位置曾出現的一處陸地橫越大陸。

6.嗜食腐肉

暴龍嗜肉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意想不到的是,牠並不如電影描寫那般擅長獵食,牠的眼睛小而且動態視力相對較弱,而且手部過短,並不利於捕獵。為了填飽肚子,牠同時肩負地球清掃者重任,除了捕獵外,死屍腐肉通通放入口。科學家發現暴龍的嗅葉(Olfactory lobes)體積非比尋常,代表暴龍對於腐爛屍體的氣味非常敏感,顯示暴龍亦是食腐動物。

7.同族互噬

不止草食性恐龍會成為暴龍的盤中餐,暴龍餓的時候甚至會同類相食,堪稱恐龍界的「Hannibal」。暴龍是當時的生態環境中少數的巨型肉食動物,故科學家相對容易從化石的噬咬痕迹中確認是否曾遭暴龍襲擊撕咬。不少暴龍的頭骨有損傷,顯示曾遭暴龍的利齒攻擊。但暴龍之間的戰鬥很少會導致直接死亡。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