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聲明為何避談中美協議 北京慎而又慎內情揭曉

撰文:王忠會
出版:更新:

由於中方聲明未提協議或採購農產品的問題,部分美媒對中美第13輪高級別貿易談判的成果表示質疑。中國官媒對此發文稱,中美雙方的表態實際上是一致的,中方措辭之所以沒有「協議」一詞,這是因為雙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不同。

10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會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時表示,美中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協議,貿易協議的第一部分將在未來幾周完成,美中非常接近結束貿易戰。第一階段簽署後,「第二階段幾乎將立即開始。」

但包括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一些美國媒體對此表示質疑,稱中方通稿中並未提到「協議」一詞,以及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的問題。

美媒稱,中國官媒新華社將最近的一輪磋商稱為『理性和務實』的進展,但並未提到協議或者任何具體步驟。

在中美第13輪高級別貿易談判結束後,北京時間10月12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在發表的聲明中稱,雙方就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建設性的討論。雙方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但聲明並未提及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的問題。

中國商務部也表示,雙方在一些領域取得實質進展,同意朝着最終達成協議的方向努力,但在聲明中並未提到美方承諾10月15日不上調對華關税,或者美方聲稱的中方將在兩年內採購400億至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的問題。

針對部分美國媒體的疑問,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中國官媒《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陶然筆記」發文稱,中美雙方的表態實際上是一致的。

但為什麼中方的措辭裏,沒有「協議」這樣的字眼?陶然筆記認為,這是因為雙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不同。

中方向公眾傳遞的官方措辭和文件,往往會經歷十分嚴謹細緻的過程之後才會發出。這遵循了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這些措辭和文件發出之後,是能代表官方立場,用作資料援引,甚至形成歷史記錄的內容。

還要看到,中美經貿磋商是當前全世界的頭等大事,此前也經歷過幾度波折,協議文本的準備也需要幾周時間。考慮到這些因素,中方在這個問題的表態上慎而又慎,並不奇怪。

文章稱,從美方的關注點來說,引導資本市場預期是其最看重的內容。11日當天資本市場的反應很能說明問題。

何況美方以「協議」的措辭來形容目前中美的進展狀態,也能看出對中方信用程度的認同。

陶然筆記強調,不管外界的猜測如何,大致可以確認:一方面雙方的對外表態實際上是一致的,正留待最後的文本和簽署;另一方面對協議的表述,中美因為文化和表達習慣的原因,呈現出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