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被指從香港亂局獲益 李顯龍夫人發文回擊【全文】

撰文:胡龍華
出版:更新:

香港的亂局近來一直引發國際社會關注,有媒體稱,新加坡從香港的亂局中獲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做出了回應。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何晶10月26日在社交網絡臉書(Facebook)上發表了一篇千字長文,正面回應媒體發表的關於新加坡從香港動盪局勢中獲益的文章。

她表示,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香港已失去傳統的「中國窗口」角色,而面對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競爭;糾結於資金和人口向新加坡和其他地區流動並無濟於事,香港應該做的是重新思考自己在中國、在世界上能扮演什麼角色。

以下是何晶文章的全文翻譯:

香港的一些人似乎總愛把新加坡視為「競爭對手」。 事實上,儘管都曾歷英國統治,這兩個經濟體卻截然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對於現代香港,真正該問的問題是:相對於中國,它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在英治時期,尤其是在共產黨接管中國之後,香港成為了通往中國的貿易窗口。

在後英治時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並繼續改革和經濟開放,香港的這個角色開始發生變化。製造業原本佔香港經濟總量的20%至30%,隨着香港的製造業遷往中國,製造業佔比很快就跌破10%。這意味着香港流失了大量的較為穩定的製造業崗位——從半熟練工人到中層主管和管理層。 如今,製造業佔香港GDP的2至3%,連5%都不到。香港已經基本不存在製造業了。所以,香港成為了中國的服務中心。

不妨回想一下:在1949年之前和英國接管香港之前,中國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在哪裏?中國的主要金融中心在上海,同時,在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廣州也有蓬勃發展的金融中心。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直到英國人的出現,以及戰後中國因「自力更生」政策的失敗而封關自守,香港才開始扮演金融中心的角色,因此,隨着中國經濟的開放,香港真正的競爭者其實是在中國——上海、廣州和北京。 隨着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規模到了2000年時已達到約1萬億美元,是香港GDP的6倍。

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GDP迅速增長,到了2018年增長了10倍以上。在同一時期,香港的GDP翻了一番。香港GDP現在約佔中國GDP的3%。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規模是香港的30倍以上。即便是深圳,雖然在1980年之前只是個人煙稀少的漁村農村,其GDP以及對全中國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和密集程度現都已超過香港。沒錯,深圳是經濟特區,但即使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深圳的成功體現了中國經濟開放的潛力。

因此,人們真正該問的是,香港在中國、在世界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糾結於資金和人口向新加坡流動(而無視資金和人口同樣流向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完全無濟於事。

正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香港和新加坡也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地理位置。香港在歷史和地理上與中國緊綁在一起,同樣的,新加坡在地理上與東南亞密不可分。英國人曾將香港作為對華貿易站,並將新加坡設置為東南亞香料的貿易站。比之香港,新加坡多了個角色,那就是它曾經是英國遠東司令部駐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英國海軍無敵的神話。獨立後的新加坡找到了生存之道。

香港則向中國提供服務,換取優厚經濟收入。約十年前,一些跨國企業決定把公司遷往中國城市,如上海。這是因為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的信心增強了,因此他們將中國城市視為香港的直接替代——尤其當這些企業在中國設有大型製造工廠。

無可否認,一些中國人移居香港,或遷往香港工作或生活。對一些中國人而言,香港具有吸引力——它較少約束,例如沒有計生要求——但是,這些在中國已開始逐漸鬆綁。如果中國繼續放寬一些政策和改善生活條件,香港屆時面臨的真正挑戰是自己在中國、在世界還能扮演什麼角色?

各位,為了給我們的人民、國家、家庭和後代一個更美好,更善良,更安全的世界,讓我們保持冷靜,深思熟慮,按部就班,果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