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換臉換頭助病人重獲新生 應否提倡?

撰文:陳康怡
出版:更新:

法國婦人迪諾爾( Isabelle Dinoire)11年前進行全球首宗臉部移植手術時,引起醫學界的倫理爭議,迪諾爾去世的消息令這些爭議重新受到關注,當中主要關乎三大生理及心理難題:1)手術風險及接受移植手術患者有機會因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導致患癌機會增加;2)臉部是人類重要外表特徵,病人自身和家屬對其身分認同有莫大衝擊;3)換了一張新臉,就能翻開人生新一頁嗎?如果換臉手術對人類貢獻良多,醫學界應否研究更「瘋狂」的換頭手術,為傷殘人士或嚴重病患者提供新生機會?

迪諾爾接受面部移植手術一年後,在法國北部的亞眠(Amiens)一間醫院會見傳媒。(Getty Images)
迪諾亞化妝後,驟眼看也不知她曾做過換面手術。 她表示每次感到沮喪時都會照鏡,因鏡中的自己讓她想起曾給希望的捐贈者,鼓勵自己不要放棄。 (Getty Images)

儘管手術成功 藥物慢性奪去性命 值得嗎?

迪諾爾所接受的手術其實承擔很大風險,手術涉及幹細胞的移植,從捐贈者骨髓中取得幹細胞植入病人體內,以防止病人排斥外來組織,這個做法當時沒有先例,究竟會有多大風險是一個未知數。手術後迪諾爾在生理上對臉部適應似乎順利,但要長期服藥抑制免疫系統,增加患癌風險。她以49歲之齡早逝,死前罹患兩種癌症,假如她沒有接受手術,壽命或許會更長,為了一張臉而令生命縮短,值得嗎?

站在迪諾爾的角度,或許擁有一雙破損的臉比死更難受。醫學界一直有共同的核心價值,包括尊重病人的尊嚴與自主性,所有醫療行為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前提,以不傷害病人為原則,避免他們承擔任何不可承受的風險。迪諾爾這個例子的問題在於應如何界定「病人利益」。

41歲的退休消防員哈迪森接受手術前後的對比 (路透社/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

不少人認為換臉能讓受到嚴重創傷的病患者獲得一分尊嚴。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Langone Medical Center)曾為41歲的退休消防員哈迪森(Patrick Hardison)進行換臉手術。捐臉者是因單車事故去世的羅得鮑(David Rodebaugh)。

哈迪森在2001年一次救火行動中被着火的屋頂壓在身上,防護面罩融化,導致嚴重毀容。事發後他出外用餐時,人們以為他是一頭怪物,小孩被嚇得大哭大叫。一名家長更對他說:「假如你不想別人盯着你,請即離開。」哈迪森受到很大傷害,把自己關在家中。 

接受手術後,哈迪森不單止回復視力,可開車接送子女上學,還為捐贈者家屬帶來安慰。羅得鮑的母親在痛失兒子後非常沮喪,但她知道兒子的志願是當消防員,因此在得知哈迪森是退休消防員後,便決定把兒子的臉捐出,讓兒子「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哈迪森則表示,希望讓其他因公受傷毀容的消防員、救護員和美軍士兵等人知道,換臉手術是可行的,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哈迪森手術後與醫療中心的整形外科教授洛迪古絲合照。(路透社/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

不過,並非所有接受臉部捐贈者都能在手術後改善生活和社交,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整形外科教授洛迪古絲(Dr. Eduardo D. Rodriguez)表示,病人的心理質素,如手術前是否有出現精神疾病,對康復會有影響。

史比利多諾夫剛於8月在莫斯科會見傳媒,他準備成為首個接受換頭手術的人。(Getty Images)

比換臉更「瘋狂」的換頭手術

換臉無疑是科學及醫療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醫學界如今面對的另一大爭議是應否推進「換頭手術」,以幫助脊髓受損以至癌症病人重過新生。先天患有嚴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男子史比利多諾夫(Valery Spiridonov),早前表示願當意大利神經學家卡納韋羅(Sergio Canavero) 的「白老鼠」,接受人頭移植手術,引起極大迴響。 有消息指,該手術預計於2017年年底在中國進行,卡納韋羅將與曾成功移植猴子頭的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生任曉平合作。

換頭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頭部移植和脊髓融合。 卡納韋羅在2015年2月曾公布他的手術步驟。 他說,為免細胞在手術期間缺氧而死,患者的頭部會被冷卻至約-15℃,然後會被切斷,連接到被腦死亡的捐贈者身體上,其後醫生會讓脊髓融合及建立肌肉與血液供應系統。

這項計劃公布後,在醫學界引起強烈反彈。有專家表示,一具遺體本來可捐器官救治多人,如今只給一個人,而且承受難以估量的風險,並不公平。也有人質疑,如果手術真的成功,活下來的究竟史比利多諾夫還是捐出身體的那個人?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