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資料室】關於諾貝爾和平獎 你不知道的五件事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於1895年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項之一。諾貝爾的遺囑寫明,和平獎得主必須是促進民族團結友好、撤走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付出最多貢獻的人和組織。不過獲獎的又是否眾望所歸?讓我們回顧諾貝爾和平獎百多年歷史中的爭議和遺憾。

  希特拉曾獲提名和平獎  

惡名昭彰的德國納粹領袖希特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這個表面上看來非常荒謬的舉措,原來背來另有用意。1939年,10個瑞典國會議員提名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競逐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在1938年,促成英、法、德、意大利簽署《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地區給德國,指此舉解放了蘇台德。

瑞典一名國會議員勃蘭特(E.G.C. Brandt)不認為張伯倫應該獲提名,為了凸顯事情有多荒謬,他提名了希特拉,可惜沒太多人知道其真正用意,而勃蘭特最終都撤回提名。

2012年,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為爭取女性教育權利而被槍擊,2014年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Getty Images)

  得獎人平均年齡:61歲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頁,和平獎自從1901年至2015年已經頒發了96次,其中只有16位女性獲獎,包括2014年的得獎者、巴基斯坦的女權和兒童權利鬥士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她獲獎時只有17歲,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至於最年長的和平獎得主是波蘭的羅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1995年時,87歲的他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一生致力推動廢除核武。

根據統計,諾貝爾和平獎的平均得獎年齡是61歲。

  越共領導人曾拒領和平獎  

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曾經有一人拒絕接受獎項,他是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黎德壽(Le Duc Tho)。

美國於1960年代早期介入越南戰爭,由1968年到1973年間曾舉行多次和平會談。期間黎德壽多次與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會談,促使雙方在1973年達成越南戰爭停戰協議,同年兩人亦因此雙雙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但黎德壽認為越南尚在戰亂中,還未實現和平,又認為諾貝爾獎偽善,因此不屑領取,成為了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唯一拒絕領獎的得主。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於諾貝爾委會員的決定亦都噓聲一片,當時兩位委員會成員更因此而辭職。

  聖雄甘地與和平獎擦身而過  

不少人都誤以為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國父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事實並非如此。甘地曾經在1937、1938、1939、1947、1948年五次獲得和平獎提名,但一直未有獲獎。

他在1948年1月遇刺身亡,當年的諾貝爾委員會決定不頒發該年度的和平獎,理由是「在世的提名人中沒有合適的獲獎者」。委員會曾經表示,甘地未有得獎的遺珠之憾,而在1989年達賴喇嘛獲獎時,委員會主席亦表示這個決定某程度上,是要向甘地致敬。

  國際紅十字會曾3次獲獎  

甘地獲提名5次但未有獲獎,不過國際紅十字會就先後獲獎三次,分別是1917、1944及1963年,頭兩次是表揚組織在世界大戰時的作出的人道救援貢獻,而第三個是與紅十字會聯盟共同獲得。事實上,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就選擇將這一獎項授予國際紅十字會的創立人迪南(Henry Dunant)。另外,聯合國難民署因為歐洲難民方面貢獻良多,於1945和1981年,先後獲獎兩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