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前哨 共和黨初選或定江山 「戴卓爾信徒」菲永贏形象戰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法國保守派共和黨初選結果大局已定,兩名前總理菲永(François Fillon)和朱佩(Alain Juppé),力壓前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分別以首名和次名出線第一輪黨內初選。菲永和朱佩會於周日(27日)次輪投票爭雄,勝者將代表共和黨參選明年5月舉行的法國總統大選。當地民調顯示,菲永獲看高一線,預料跟極右政黨國民陣線代表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較勁,力爭入主愛麗榭宮。
是次共和黨初選甚具參考價值,極右的馬林勒龐在法國尚未算主流,現任總統奧朗德代表的左翼執政社會黨支持度不高,左翼支持者渙散,分析相信共和黨初選的勝者,有機會當選下任法國總統。

共和黨初選結果看頭十足。菲永若勝出,大有機會跟馬琳勒龐對陣,甚至擊敗後者執政。(網上圖片)

法國《世界報》報道,立場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首輪初選,點票結果大致完成,菲永得票約44.1%,首名出線,次名朱佩得票28.6%,兩人雙雙入局,在本周日舉行的次輪選舉一決勝負。至於前總統薩爾科齊,得票率為20.6%,排第三,已經承認敗選,未能代表共和黨出戰總統大選。

薩爾科齊形象低劣致敗選

薩爾科齊呼籲支持者票投菲永。這個前總統自2012年遭奧朗德擊敗後,當時有分析指,薩爾科齊立場不夠右,流失右派選民票源。今次東山再起,在選戰期間,立場右傾,主打法國民族認同,高呼法國人的唯一先祖是高盧人,民族主義色彩甚濃。自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薩爾科齊定位更加右傾,揚言要消滅極端組織「ISIS」和提出一系列針對外來移民的政策。

不過法國選民似乎不賣賬,原因在於薩爾科齊形象不佳,2012年參選時競選資金來歷不明,引來大批民眾抗議,法國檢控當局甚至要求他接受刑事審訊。另外,有指薩爾科齊2007年接受「利比亞狂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為數50億歐元的資助。左右兩派選民都不希望薩爾科齊再次上台。薩爾科齊宣布敗選後,呼籲支持者改投前總理菲永時,不忘暗諷其為自己「下屬」。

薩爾科齊承認落敗,指唯有淡出政壇。(路透社)

菲永是戴卓爾夫人信徒

現年62歲的菲永,今次共和黨首輪初選得票大幅拋離朱佩,分析指得到中間派和部分左傾選民的支持。左傾支持者投票予菲永,「以右制右」,免得最後由極右派上場。菲永是親英派,太太是威爾斯人,仰慕已故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他於初選前出版著作《打擊伊斯蘭極權主義》,主張痛擊ISIS恐怖分子;又主張跟俄羅斯總統普京和解;反對同性婚姻以及其借助醫學科技生育下一代,獲得保守天主教徒支持;經濟方面菲永主張傾向商家的改革,減免商人稅項,放寬勞工法例,削減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開支。

菲永勝選後稱:「外界標籤我為經濟上自由派,做法形同將我當作中世紀的麻瘋病人。然而,我只是實用主義者。」

法國傳媒分析,周日的次輪投票,菲永可能以支持度56%比44%的優勢,壓倒朱佩,有望明年5月跟極右的國民陣線領袖馬林勒龐角力。馬林勒龐全國支持度遜於菲永,如果菲永擊敗朱佩,勝出這場總統前哨戰,大有機會問鼎新任法國總統。

馬琳勒龐主張顛覆現狀吸票。(路透社)

共和社會兩黨 首設兩輪初選

法國今屆總統大選,左右兩大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首次同時設首輪初選。共和黨於今年11月舉行,社會黨亦會於明年1月初選,選出有力角逐總統寶座的候選人。法國投票率一向偏高,主要因為程序簡單。以共和黨今次首次設立的初選為例,選民只要付2歐元,簽署聲明確認自己支持共和黨理念,即可投票,吸引不少選民藉投票,為理念發聲。民望低迷的總統奧朗德目前仍未透露會否代黨出戰,不過社會黨人對此不表歡迎。

法國共和黨今次跟隨社會黨的步伐,在黨內設立類似美國總統選舉的初選,旨在於第一輪投票將候選人分流。法國向來有多人參選總統,但今次兩黨採用各採「兩輪初選制」,目的要及早淘汰實力欠奉的候選人,讓選民在第二輪投票便可大概估計,兩黨會派出何人對陣,選民有充足時間考慮,以便集中票源,選出獲較多民意的總統。左翼社會黨,選擇於共和黨初選結果出爐後舉行初選,以便及早得悉對手,方便部署。

右翼紛崛起 跑出靠形象

然而,馬林勒龐叫座力亦不容看輕。英國《金融時報》指,法國人如果不希望既有福利遭削減,或有機會票投極右,鼓吹國家重新洗牌,顛覆現狀的馬林勒龐。加上特朗普、法拉奇和普京等所謂「新民族主義者」於世界舞台角色日重,可謂右派大翻身,明年法國大選結果如何,甚為重要。

今屆大選獲外界看高一線的都是右翼參選人。他們政綱分別不大,主要針對社會黨左翼政策,開列政綱。右翼當中,何人出線,最後可能由候選人在選民心中的形象決定。

新任法國總統面對的挑戰重重,其一是英國脫歐公投後,歐盟局勢大亂,加上歐盟的龍頭德國明年底大選,歐盟方略如何,有待重新整合。法國同時要跟新當選的特朗普合作。明年世界格局,或可從今次法國共和黨內初選一窺究竟。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