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買鞋唔開心買鞋 名牌要翻身都要靠賣鞋?

撰文:陳智深
出版:更新:

一個月前,本網報道過美國女士在感恩節最喜愛的掃貨物品是女裝長Boot,甚至可帶挈當地零售百貨店業績翻身。2016年臨近尾聲,各大名牌埋單計數,發現今年奢侈品市場市道可能是7年以來最差,不過云云身外物當中,就仍然有一樣物品繼續有人追捧;甚至有名牌改變策略希望在2017年全力撲擊呢一個市場,到底係乜嘢?
正所謂「腳就得一對,鞋就有好多對」,無錯,今次又係要靠佢--鞋!

有市場研究指鞋履產品可能成為奢侈品市場增長動力來源,各大名牌開始變招迎戰,紛紛擴大旗下店鋪的鞋履部。(Getty Images)

奢侈品市場往往是經濟寒暑表,經濟好時名牌就會大賣,就算是個別國家經濟孰好孰壞,都能夠在該國奢侈品銷售中得知。2016年全球紛亂不休,奢侈品消費市場過去數年的龍頭中國,受國內打擊貪腐及人民幣貶值影響而動力全失;歐洲全年都被恐襲陰霾籠罩;俄羅斯經濟則早已被油價拖誇;連美國亦因大選年令民眾消費意欲減少,種種因素加起來,令今年全球奢侈品銷售將錄得自2009年以來首次按年下跌的慘況。據市場調查機構Bain & Co.估計,今年銷售會較去年減少接近1%;與2015年時錄得按年增長12%大相逕庭。

但話雖如此,鞋仍然是今年名牌貨銷情中的一大亮點,投行Bernstein估計,鞋類貨品在未來5年仍然會跑贏其他奢侈品,可能每年在銷售上有5%增長。現時鞋類貨品銷售佔整體奢侈品市場規模約6%。一直以賣鞋為核心業務的Salvatore Ferragamo,其前總裁Michele Norsa表示:「正是各種不同理由混合在一起,才觸發現時鞋類貨品大賣。不過,以往經驗顯示在金融市場最惡劣時期,鞋履銷售仍然是動力十足的。」

各大名牌當然不會不懂得這道理,目前很多大品牌已改變策略,開始集中進攻鞋履市場。其中去年整體銷售下跌17%的Chanel,策略可謂最大膽,該品牌在2016年正不斷翻新國內門市店面,其中夏威夷檀香山分店,更改造成清一色只賣鞋履,在店中更陳列出一些超高價貨品,價值達750至1,460美元(約5,850至11,388港元)。

一直以來,皮革手袋才算是奢侈品市場的入面商品,但隨着手袋價格日漸飆升,令名牌鞋履成為大眾更易入手的物品。德銀估計,手袋價格在2005至2015年的十年之間就上升了9%,成為奢侈品市場上其中一項重要商品;相反,鞋履產品價格在同期僅升逾5%。不過,整體鞋履銷售在2013至2015年間卻上升23%,遠超其他皮革產品在同期僅得19%的升幅。至於整體奢侈品銷售在該兩年間則上升15%。

僅從這一數據,已反映名牌已不應再用以往傳統思維,僅以開新店來開拓財源;反而應積極投入不同產品市場來加強店鋪的生產力。

除了女裝鞋備受追捧,男裝皮鞋亦是名牌「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皮製手工藝鞋近年備受追捧。(Getty Images)

Gucci同樣開始投入「玩」鞋,近期在全球翻新店面後,不斷將鞋履產品放在更當眼處吸引顧客。其中在米蘭店,更將其品牌的鞋放在店的入口,作為銷售主打。

另一意大利品牌Bottega Veneta亦發覺自己的標誌皮革編織工藝格仔手袋銷量開始見疲態,於是在全球250間店鋪中的兩成店舖中加強鞋類銷售,很多分店更首次出現鞋履部,結果2016年上半年鞋類收入得到雙位數增長,與集團同期整體銷售倒退9%相差甚大。Bottega Veneta母公司Kering SA財務總監Jean-Marc Duplaix表示:「鞋履業務對集團多元化和重塑品牌的過程起了重大槓桿作用。」

31歲的米蘭人Ambra Cerri向來喜愛買名牌,她表示今年買了兩隊Moschino鞋,每對約值500歐元(約4,100港元),另外買了一對約值700歐元(約5,740港元)的意大利品牌Pollini長靴,還有兩對Calvin Klein鞋;相反地,年內只買了一個約值1,400歐元(約11,480港元)的D&G手袋。她表示:「現時環境下,只要付出450歐元(約3,700港元)就可能買到一對鞋子;但一個較好的手袋也要超過1,000歐元(約8,200港元)。」但她指出,重點是「買平價鞋仍然能令女士有放縱自己的感覺」。

對於名牌而言,其實掌握女士們的消費心理,遠較「盲舂舂」地胡亂推出新產品能找到新財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