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大事・新冠肺炎|細看歐美「與病毒共存」香港因何不能跟風?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冠Omicron變種肆虐全球,多國與地區的感染數字飆升,包括香港確診個案也創新高。但在疫情之下,有國家「逆向而行」,放寬防疫限制,放寬隔離期,不再規定必須佩戴口罩,宣稱要「與病毒共存」。

Omicron變種在1月的感染達到了高峰,歐美等多國都出現了疫情以來最大的感染數字。但在踏入2月,每日新增的確診數字出現緩和跡象。美國由最高峰的日增90萬跌至今天20萬以下,英國亦由最高峰的日增20萬跌至今天約10萬人,歐洲多國也看見了回落的跡象。

圖為2021年12月,美國華盛頓一個檢測中心,正在為途人進行病毒檢測。(Getty)

因此,多國開始急不及待地宣布放寬措施。英國率先在1月27日宣布解除防疫「Plan B」措施,英格蘭撤銷強制口罩令,衛生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在2月1日表示,正考慮取消醫護人員必須接種新冠疫苗的規定。

挪威在1日取消了多個防疫限制措施,包括在戲院、劇院或教堂的限聚令;取消餐廳在晚上11時後的禁酒令、容許遊樂園重新開放等。瑞士亦表示將在17日將撤銷所有在公共場所,必須出示健康通行證的限制。

丹麥同樣開始解除各種限制措施,丹麥衛生局局長布羅斯特倫(Søren Brostrøm)在接受丹麥廣播公司 TV2訪問時,表示他們關注的是重症病房的病人數字,而不是感染人數。挪威總理斯特勒(Jonas Gahr Store)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挪威已到達了可以放寬措施的時候,人們需要學習「與病毒共存」。至於瑞典,更是直接宣布「疫情結束」。

急欲重開經濟「賭一鋪」

Omicron變種已確認殺傷力較過去的變種株低,住院及死亡率亦下降。這亦成為了多國政府考慮放寬限制的考慮之一。另一個更重要的考慮是經濟,疫情對各國的經濟活動造成打擊,Omicron的快速傳播難以阻截,再利用過去的封城和隔離政策,恐怕會重創經濟及勞動力。

圖為2月5日,加拿大渥太華,有反防疫及疫苗接種團體組織「自由車隊」,前往渥太華抗議防疫措施,堵塞道路。(Getty)

據巴西當地的行業協會稱,自2021年12月以來,巴西全國約有20%的酒吧和餐館員工因餐廳停業回鄉。墨西哥最大的工業商會Coparmex估計,墨西哥10%至13%的工廠員工正請病假,一些製造公司的勞動力流失率高達20%,商會形容這可謂前所未見。

疫情擴大對醫院亦造成影響,病人更多,但醫護人員更少。據英國國家衛生服務局(NHA)的數據,英國醫院因染疫而請病假的人員在1月多達5萬人。英國政府有意撤銷醫護人員強制接種要求,其中一個原因是措施將導致更多醫護人員流失,將對醫療系統造成沉重打擊。

接種率高就有「底氣」?

歐美社會會放寬防疫限制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社會普遍已有抵抗能力,據英國在2月7日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有大約98%的英國人口通過疫苗接種或在染疫後康復獲得免疫保護。至於其他歐洲國家,包括丹麥、挪威和瑞典,疫苗接種率亦超過70%至80%,因此認為即使感染Omicron變種,所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會大幅降低。

如同上述,Omicron傳播迅速難以阻截,以此機會「終結疫情」會是更好選擇。美國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也曾表示過,Omicron會幾乎感染所有人。而終結疫情的第一步,就是放寬防疫限制。

存在疫情「反撲」的風險

不過,並非所有專家也同意這樣的放寬措施。美國多州亦在2月9日,宣布將取消室內口罩等的命令。同日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CDC)總監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還未到可以脫下口罩的時候。

「我們的住院率依然高,死亡率依然高,雖然我們也對目前疫情數字下降的趨勢感到鼓舞,但我們還未到那個時候。」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醫生兼主任斯密斯(Liam Smeeth)表示,儘管Omicron變種較弱,但只要其仍會對弱勢社群做成嚴重感染,任由其席捲社區,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出現症狀,任何國家的醫療系統都將無法承受。

圖為1月20日,日本東京正在為老齡者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Getty)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流行病學高級講師古達桑尼(Deepti Gurdasani)亦指出,即使是要「與病毒共存」,也不代表甚麼都不做。口罩和保持抗疫意識仍然需要,否則只會讓大多數老年人和弱勢社群死亡。

世衛突發衛生事件項目負責人瑞安(Mike Ryan)表示,他現時最擔憂的是各國會出現「旅鼠綜合症」,即當身邊的國家宣布放寬措施時,會基於政治或其他壓力跟隨。

「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

香港政府近日提出的「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成為了近日的爭論。事實內地官媒《人民日報》也明確表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積極防控的理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的接種比例,特別是加強劑的接種比例遠比歐洲國家低,老人接種率更只有美國的一半。

再看香港的人口密度,居住環境及近日出現爆發的群組結構,不難想像若香港採取放寬政策,疫情會以更快的幾何級速度上升,重症和死亡數字會大幅增加。

因此香港政府動態清零,爭取時間擴大接種,相信會是更合適的選擇。儘管現實上要讓病毒完全清零恐怕是不可能任務,但與病毒共存對香港而言未免過早,最少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