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脫鈎還是救經濟?分析朔爾茨訪華目的|外媒怎麼看

撰文:洪怡霖 歐敬洛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11月4日訪問中國,與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他稱不會忽視有爭議的問題,希望與中國就所有領域問題開展交流。以下是來自4個不同國家的媒體,如何看待這次的訪華。

圖為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在北京大會堂與總理李克強會面。(AP)

《華爾街日報》:德國在地緣政治緊張時維持與華關係

中美因台灣問題陷入僵局之際,中國最近又因稱會加深與俄羅斯關係而激怒美國及其盟友。而當能源成本飆升與出口下降導致德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作為德國製造業經濟生命線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對中國的這種依懶迫使朔爾茨要踩鋼線(Walk a Tightrope),一邊尋求維持至關重要的經濟關係,一邊又要應對東、西方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

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朔爾茨沒比與習近平交談更好選擇

德國廣播電台以「沒有中國德國會更窮」為題,刊登其採訪德國工商大會(DIHK)主席萬斯萊本(Martin Wansleben)的內容。萬斯萊本稱,對朔爾茨來說,沒比與習近平交談更好的選擇。

除經濟以外,萬斯萊本也說,包括氣候變化、世界人口增長和糧食安全在內問題,沒有中國參與無法得到真正解決,這意味他們無法脫鉤,需要與中國打交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朔爾茨為本國經濟付出代價

BBC以《德國總理朔爾茨旋風式訪華的收獲與代價》作為標題報道。文中指出,德國企業在不惜一切加深其與中國的關係。德國總理在二十大後訪華即使在國內引起爭議,他仍願意令出這個代價,為的是提升自己以及德企在中國的利益。

身在中國的外國人可接種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有份研發的新冠疫苗,意味「復必泰」疫苗「終登陸中國內地」,還有中國向空中巴士下了今年來第二筆採購大單——這都是他此行的收穫。

文中指出,朔爾茨在德國邁向衰退以及歐洲與俄羅斯處於對峙狀態之際,須小心避免與中國產生對抗感。他在台灣、新疆及烏克蘭的議題上不願採取強硬態度,被指是反映出他對德國經濟的擔心。

《今日俄羅斯》(RT):德國能否抵着美國壓力有待觀察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在經濟衰退迫眉睫下,朔爾茨不是沒有意識到美國給歐洲帶來的頭痛。

華盛頓正盡全力說服其盟友孤立中國,例如說服加拿大以國家安全為由,拋售中國在三個鋰礦的股份。加拿大工業部長尚帕涅(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表示,該國歡迎外國直接投資,但當它威脅到「關鍵礦產供應鏈」時則不歡迎,這正是華盛頓想出的那種「朋友支持」——暗示各國要麼加入美國,要麼加入俄羅斯和中國。

朔爾茨是否能捍衛德國主權而與華盛頓對抗,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