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球|封塵的歷史 蘇聯擊落美國U-2偵察機事件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美國擊落中國的「間諜氣球」案,成為了國際焦點。若果歷史能夠讓人學會什麼,那就讓我們返回1960年代,冷戰時期一個標誌——U-2擊墜事件。這次意外和今天的氣球事件驚人地相似,只是角色返轉過來,被擊落的是美方。

1960年5月1日,美國派出一架U-2偵察機飛往前蘇聯領空偵測拍攝。正當美國以為U-2的飛行高度能躲過蘇聯的雷達及飛彈後,意外發生:蘇聯不但早已得悉偵察機入侵,更決定要攔截它。

蘇聯發射了14枚防空飛彈,其中一枚成功擊中在2.1萬公尺飛行的U-2,駕駛員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成功跳傘生還,但隨即被俘。U

圖為一架陳列在一個博物館的U2偵察機,當年美國的U-2被蘇聯擊落,引發連串事件。(Wikipedia)

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最初拒絕承認事件,僅稱這只是一次天氣觀察任務,直到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帶來了U-2被墜毀的照片及被俘虜的鮑爾斯,美國才尷尬地承認這次偵察事件。

事件對美國帶來衝擊,也造成了巨大政治及外交的影響。特別是東西方原定計劃在巴黎召開四國首腦會議,因這次擊墜事件告吹,美蘇關係一度跌至冰點。

回到今天,中國的氣球是否如美方所說的「間諜氣球」還需要待時間驗證。但美國國務卿布林(Antony Blinken)訪華因這次意外告吹,讓人不禁有種似曾相識感覺。

今天不會有多少人經歷過1960年的事件,總統拜登(Joe Biden)可能有,但他那時才17歲。直到2015年事件被翻拍成電影《換諜者》(Bridge of Spies),才再次喚醒人們對這陳年舊事記憶。

據在1986年出版的《Mayday: Eisenhower, Khrushchev, and the U-2 Affair》一書介紹,艾森豪威爾刺探蘇聯的軍事情報,目的是為確保不會「讓軍備競賽失控」。美國以為蘇聯並不知情,但蘇聯一直都知道美國持續騷擾,只是為避免打草驚蛇,爭取時間發展更強力的防空飛彈才不公開事件。

圖為2月4日,美國決定擊落中國的氣球,並把其殘骸回收進行檢驗。(Reuters)

在巴黎會議舉行前,艾森豪威爾原希望確保會議順利進行,但因一次U-2偵察任務延期,被安排到5月1日執行,才在導致一系列的事件發生。而在當時早已有人認為,美國是否故意為讓東西方峰會流會,才出此下策。

這讓人不禁想像一個陰謀論,到為什麼中國會把這氣球升到天上,是有人不希望中美舉行會談嗎?

今天與當年U-2事件不同,中國的氣球沒有駕駛員,不會有俘虜或換囚一事。但即使如此,當事人鮑爾斯卻並非每個人心目中的英雄,有人責指他為何在跳傘前引爆機內炸彈,又不用事先準備好的自殺針自殺。鮑爾斯雖然成功躲過U-2一劫,卻在1977年因直升機的意外喪命,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