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強調與華合作非風險 分析:慎防「去風險化」變「去中國化」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正在歐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強在多個場合向德法政商界領袖喊話,強調與中國合作並不等於風險,竭力扭轉歐洲對中國「去風險化」的趨勢。

分析認為,在「去風險化」成為歐美對華政策主流之際,北京試圖說服歐洲,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是必然趨勢,防止「去風險化」演變為「去中國化」。

據新華社消息,李強當地時間星期三(6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中法工商界晚餐上提到,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兩國在相互依賴中看到穩定性、確定性和共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風險。

北京試圖說服歐洲,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是必然趨勢,防止「去風險化」演變為「去中國化」。(Reuters)

他稱讚法國政府反對陣營對抗和脫鉤斷鏈,並呼籲中法企業家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共同維護中法、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韌性。

現場視頻顯示,李強在致辭時特別提到他在上海任職期間與歐萊雅等法國企業的接觸,肯定法企在疫情期間堅持對華投資。

他說:「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大海當中成長起來,有沒有風險,你們跨國公司、你們的老總最有評判權,你們最敏感,你們最有發言權。」

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就歐洲對華戰略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去風險化」。過去幾個月,「去風險化」已成為歐美對華政策主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星期一(6月19日)在結束訪華行程前也說,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尋求「去風險化和多元化」。不過,北京認為「去風險化」是要為「脫鉤」做掩護。

李強在訪問德國時也提到風險問題。他星期二在中德經濟合作論壇閉幕式上說,反對以「去風險」為名,行「脫鉤斷鏈」之實。

他說,德系汽車在中國市場曾獨佔鰲頭,他長期在地方工作,單位配的車就是德國車,「我們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風險」。

2023年6月20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德中政府磋商期間,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席鄭尚傑拿着簽署文件。(Reuters)

李強還稱,在中國到醫院做電腦斷層(CT)檢查,用的也是西門子的儀器。

據新華社報導,李強星期一在柏林同西門子、大眾、賓士、寶馬、巴斯夫等德企代表座談交流時也稱,理解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關切,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界定和防範風險,「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歐洲提出「去風險化」後,中歐得相互澄清如何面對全球化、如何面對風險,以及風險與中國的關係。

王義桅說,李強以中國在汽車、醫療設備上對德國的依賴為例,闡釋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是必然趨勢,不應把它視為風險,並以此來實現「去中國化」。

去年底以來,德法等歐洲國家釋放要在疫後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的明確意願。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11月訪華,是疫後首個訪華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初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後,還做出備受爭議的歐洲「戰略自主」呼籲。

崔洪建認為中國可儘快把雙方各領域交流恢復到正常狀態,北京也可進一步向歐洲釋放政策利好、優化環境,並在烏克蘭危機等地區問題上與歐洲加強協調。(Reuters)

李強在訪歐期間,進一步做出開放市場的承諾。他星期四在與法國總理博爾內會面時強調,願同法方推動雙邊貿易平衡發展,相互擴大市場准入。

這是李強出任中國總理後首次外訪,顯示北京高度重視穩定中歐關係。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受訪時指出,歐洲出於對地緣環境惡化的擔憂,越來越強調政治和安全,導致政治、安全與經濟之間出現失衡,影響市場經濟規律的正常運轉。

他說:「中歐多年合作一個最重要的基礎是雙方比較尊重市場規律……現在不管什麼事都會打上價值觀、制度競爭的標籤。」

為重建互信,崔洪建認為,中國可儘快把雙方各領域交流恢復到正常狀態,北京也可進一步向歐洲釋放政策利好、優化環境,並在烏克蘭危機等地區問題上與歐洲加強協調。

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讓歐洲相信,中國不像有些西方輿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新的霸權。」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