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美戰術性修整避免干擾 確保兩國首腦實現APEC會晤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對於中美近期恢復商務、軍事等方面的接觸,受訪學者分析認為,中美當前進入必要的戰術性修整。但美國對台灣通過具主權意涵的軍事援助,華盛頓與北京再起波瀾,也突顯兩國缺乏互信的困境;而錯過這次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機會,中美將小心維繫互動氛圍,以促成領導人11月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會面。

中美關係2022年底一度有望回溫,卻因2023年初的氣球事件再次降到冰點,直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5月在奧地利,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面,雙方才逐步恢復接觸。

此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率先訪問北京,緊接着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7、8月間接連到訪,被視為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一系列有意改善對華關係的緩和行動。

在雷蒙多訪華期間,中美也決定組成商務部副部長級工作小組,以及出口管制訊息交流機制,為爭端進行溝通,更被視作兩國更進一步恢復制度化接觸途徑。

中美軍方上星期也證實,中共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徐起零8月中旬在斐濟,與美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會晤。這是2023年兩軍高級將領首次會晤,中國國防部更指這代表兩軍交往沒中斷。

在此之前,6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SLD)上,中美防長並未舉行雙邊會晤。中國也一直拒絕美國提出兩國防長會晤要求,相信主因是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正被美國制裁。

不過,在核心領域議題上,華盛頓並未有所讓步。例如,雷蒙多在北京訪問期間便多次重申,美國會把國家安全放在首位。

另外,美國國務院8月30日也正式知會國會,批准通過適用於主權國家的「對外軍事資助」項目(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簡稱FMF)計劃,提供台灣8000萬美元(約6.24億港元)的軍事援助,引起北京不滿,揚言反制。

分析普遍認為,這顯示中美戰略高度競爭依然存在,只是進入戰術性修整。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讀說,中美2023年激烈競爭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美攻中守」。他說,雖然近幾個月美方陸續有高官訪華,但表態劃線成份居多,對中方關切議題給予重大、實質的轉寰很有限。

他認為,北京、美國、台灣處於高風險的氛圍基本沒有改變,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仍然很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也提到,自2022年12月以來,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不斷升級,已超出數十年來的軍售範圍,更擴大到提供軍事援助,且愈來愈針對實際交戰需求。因此可以預期,北京會以具有威懾、備戰意涵的軍事行動回應。

從中美互動的整體狀況來看,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大中認為,自氣球事件以來,足以看見中美關係的脆弱與缺乏互信,兩強都想推進事務性接觸與溝通,控管風險,避免衝突升級,正小心翼翼地對弈。

但他說,北京與華盛頓面對各自內部壓力與政治議程,在台灣問題這類涉及核心利益的領域,都沒有退讓空間,容易產生變數或突發事件的干擾。

在2023年下半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能否實現會晤,已然成為觀察兩國關係的重要指標,備受外界關注。而美國頻繁派遣高官訪問北京,也被解讀為替兩國元首會晤鋪陳;美國更公開邀請中國外長王毅訪美,不過尚未被接受。

儘管拜登對這次未能與習近平在印度舉行的G20會面感到失望,但他仍說自己將碰得到習近平。

李大中分析,雙方11月在APEC三藩市峰會見面的概率仍然存在,特別這次APEC是在美國舉辦,更具意義。只是隨着美國漸漸進入選舉期,變數會增加,因此在兩國元首會晤前,雙方所能做的就是盡力修補關係,不讓氛圍再往下走。

至於習近平2023年的出訪頻率遠低於疫情前,對中國外交是否產生影響?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受訪時指出,中國如今在更廣泛的國內政策問題上,更加依賴習近平的直接領導;一旦他出訪,整體政治體系的效率就會降低,因此出訪頻率自然不可避免地減少。

但他也提到,這次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G20峰會,北京想傳遞的訊息是,中國仍然是個負責任的大國,希望與其他國家一起解決政策問題。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